长三角要讯

长三角要讯

> 长三角要讯 > 长三角每周要讯2024(1)

长三角每周要讯2024(1) 2024-01-05

 

长三角每周要讯

2024年第1期   总337期

 

浙江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            202415

 

  

科创聚焦

上海出台四措施加速推进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

上海率先出台意见优化博士后发展综合环境

经济热点

上海数字化发展在四个方面发力

2024年江苏省重大项目清单印发实施

产业动向

上海到2025年新建设200家智能工厂、20家标杆工厂

苏州市重磅发布多项产业政策

政策举措

上海出台规范临时用地管理的指导意见有六方面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江苏出台六方面19条措施加快工业软件自主创新

 

经验交流

上海修改科学技术奖励规定,修改内容主要包括四方面

江苏工信教育人社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域外动态

山东2024年四方面加快推进新能源发展

山东发布2024年高质量发展50项新政策清单

广东22条举措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

重庆出台15条措施促首店经济发展

 

 

 

 

 

 

 

 

 

 

科创聚焦

上海出台四措施加速推进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政府办公厅1月3日印发《上海市大学科技园改革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到2027年,“三区联动”进一步融合发展,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首站”和区域创新创业“核心孵化园”的属性更加凸显;高校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大学科技园管理运营机制不断完善,基本建成多层次、开放性、国际化的大学科技园生态体系,有力支撑高校创新和区域发展,形成科技创新“核爆点”。

一是深化高校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支持高校将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纳入整体发展规划。支持高校强化原创性、引领性科学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大学科技园主动参与到科研前端研究,进行超前孵化。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支持高校与大学科技园及入驻企业开展人才互聘,鼓励高校教师、企业家、投资者担任大学科技园创业导师。推动高校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二是强化大学科技园专业化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探索构建多方参与的大学科技园统筹协调机制,协同所在区推进“一门式”服务点建设。支持大学科技园聘请高水平、专业化的运营管理团队,建设集成化服务平台、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等。支持高校建立技术转移融合机制、校内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主动挖掘制度等,推动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和大学科技园及时介入对接转化,提供接力孵化服务。支持高校依托大学科技园等,探索建立师生创业培训平台、信息沟通平台

三是加快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形成发展合力。市、区、高校协同做强做大以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环高校创新创业集聚区。推动高校更好开放科研资源和相关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鼓励大学科技园向校内科研团队提供市场化链接渠道。鼓励大学科技园与各类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市场化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支持大学科技园与社会投资方合作,吸引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鼓励高校联合社会资本探索成立大学科技园成长基金。

四是改革优化考核评价,增强内生动力。完善大学科技园评估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校企合作项目、学生就业情况等纳入高校和大学科技园等考核评价体系。优化高校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将大学科技园建设成效、高校支撑成效和大学科技园反哺成效等作为评价大学科技园综合发展成效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将相关学科、科研基地与大学科技园联动发展情况等,作为推进“双一流”建设专项中评价和投入的重要依据。

上海率先出台意见优化博士后发展综合环境

近日,上海市人社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市经信委、市教委、市科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和市房管局等8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优化上海市博士后发展综合环境的实施意见》。这是贯彻落实国家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博士后工作要求的首个地方综合性文件,旨在为上海博士后提供进站、在站、出站的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支撑体系。

一是全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举措更聚焦。扩大“超级博士后”资助规模,入选人数达上年度进站人数30%。新设“博士后国际合作交流”资助,对海外引进博士来沪从事博士后研究、博士后来沪工作和国内派出博士后给予资助,设立博士后国际学术交流补贴。鼓励各区在设站资助、引才奖励、生活配套、科研资助和安居补贴等方面加大投入。

二是全力搭建科研创新平台,载体更多元。定期举办“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常态化开展“博士后揭榜领题”活动。加强对国家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创新机构支持。支持博士后向企业流动。支持高水平团队设站单位与全球顶尖高校、一流科研机构和领军企业开展海外科研产业项目合作研究。

三是全方位构筑服务保障体系,覆盖更周全。将博士后纳入到本市人才扶持政策体系,健全博士后安居保障机制,优化博士后子女教育保障机制。畅通博士后职称评聘渠道,建立事业单位聘用博士后“直通车”。

经济热点

上海数字化发展在四个方面发力

2023年12月27日,再数字中国论坛成立大会暨数字化发展论坛上,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书记程鹏透露,上海数字化发展重点在四个方面发力推进。

一是全领域推进产业数字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引领,坚持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转型,紧紧抓住智能工厂和工业互联网两个关键,实施“工赋上海”行动计划、智能工厂领航计划。

二是全方位布局数字产业化,培育发展新动能。出台数字经济、元宇宙、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等新赛道产业行动方案,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先行,深化城市物联、数联、智联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全链条打造智慧新场景,以数字技术服务高质量民生。围绕基本民生、质量民生、底线民生三大块面,以10个工作专班为依托,汇聚100余家单位和企业合力,建成35个生活领域重点场景。特别是实施数字伙伴计划,帮助长者跨越数字鸿沟。

四是全要素优化数字新生态,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上海数据交易所累计交易金额超12亿元;以临港新片区为先导,加快建设对外开放的国际数据港。推进治理数字化转型,打造完善“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成为上海探索超大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的“牛鼻子”。

2024年江苏省重大项目清单印发实施

日前,2024年江苏省重大项目清单正式印发实施。该重大项目清单共安排项目510个,包括实施项目450个、储备项目60个,实施项目年度计划投资6408亿元。其中产业项目280个,年度计划投资2166亿元;民生保障项目12个,年度计划投资967亿元;生态环保项目13个,年度计划投资119亿元;基础设施项目145个,年度计划投资3156亿元。

该省今年省重大项目数量规模同比大幅增加,项目总数增加112个,增幅33.1%;年度计划投资增加738亿元,增幅13%。一是突出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其中,产业项目较上年增加68个,增幅32%,其中制造业项目245个,占产业项目比重达87%,年度计划投资2001亿元,占产业项目比重达92%。二是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其中,科技创新平台类项目数量由5个增加到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项目186个,比上年增长25.7%,占制造业项目比重达80%。三是突出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其中,民间投资项目210个,比去年增加84个,增幅超过50%,在产业项目中占比达75%,年度计划投资1649亿元,同比增加443亿元,增幅37%,占比达76%。

产业动向

上海到2025年新建设200家智能工厂、20家标杆工厂

从1月3日召开的上海市智能工厂建设工作推进会上获悉,上海将推进“20035”工程,即到2025年新建设200家智能工厂、20家标杆工厂,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制造评估诊断、重点企业数字化网络化、重点链主企业智能化全覆盖这3个全覆盖和智能制造标准制修订数、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应用场景推广数、工业机器人产量、智能制造新技术突破数这五个智能制造核心指标倍增。

为实现上述目标,上海将具体做好五个到位:一是“一业一策”谋划到位,根据不同行业实际情况,推出定制化解决方案,找准智能制造“最后一公里”。二是“一业一专”支撑到位,围绕六大重点产业,成立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提供“智库大脑”。三是“一业一标”规范到位,支持链主企业,牵头制定全产业链智能工厂建设指南,推动上下游智能制造整体水平提升。四是“一业一融”服务到位,鼓励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基金等参与智能工厂建设,探索产融合作新机制模式。五是“一业一群”发展到位,引导各区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中彰显特色,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集群式发展。

会上,上海市智能制造产融合作生态联合体正式成立。联合体首批成员单位包含上海电气自动化、上海移动等7家智能制造供给侧单位以及上海银行等5家金融服务机构。下一步,联合体将聚焦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链供给链链式转型等,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互动融合,夯实上海制造业发展底座;同时也将面向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加快推出具有产业特色的“转型解决方案+金融解决方案”定制化套餐产品,做到一窗受理、一站解决,打造智能制造产融合作的“上海范式”。

苏州市重磅发布多项产业政策

1月3日,苏州新年第一会聚焦新型工业化,发布《苏州市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支持工业企业增资扩产实施方案》《苏州市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等多项产业政策,围绕工业经济稳增长、产业集群建设、智改数转网联、土地集约利用、企业服务等多个方面强化要素保障,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一、《苏州市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将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的布局概括为“311”服务业体系,“3”是指要素支撑服务、质效提升服务、商务专业服务等3大重点方向,“11”具体包含11项细分领域,其中着力突出了碳中和服务、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服务、工业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新的领域和方向。

二、《苏州市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明确,到2026年,全市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0%和75%,全市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达到80%,全市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超过70%;累计创建灯塔工厂10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5G工厂)300家、智能制造示范车间2000个。一是完善《苏州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准》,“一企一档”提供数字化水平能力评估和管理服务。全面提升智能制造诊断水平,每年组织不少于2000家企业开展各类诊断。其中,市级每年组织100家左右企业开展灯塔工厂、智能工厂等诊断,各县级市(区)围绕精益管理、车间建设、数字化应用等实施特色诊断。二是全力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在汽车装备行业和电子元器件行业,累计培育数字化能力水平二级企业600家以上,三级、四级企业各100家,征集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20个。三是壮大本土服务商梯队,建立全市服务资源池,不断优化服务商梯队,提升生态资源池整体竞争力和服务水平。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推动标杆企业主辅分离,设立专门部门或独立企业。累计培育技术服务输出标杆企业不少于25家,剥离设立专业服务机构不少于25个。

三、《关于支持工业企业增资扩产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实施1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增资扩产项目1500个,总投资额超4000亿元;工业投资突破2000亿元,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保持在30%左右,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保持50%以上。一是每月监测调度增资扩产项目建设进度,逐一摸清工业企业增资扩产拟开工项目开工计划,瞄准项目审批中的安评、环评、能评等关键环节,加速项目开工建设。各县级市(区)可根据具体情况对重点项目“一事一议”,加快项目落地和推进。对于特别重大项目,由市、县级市(区)两级给予“一企一策”支持。二是优化工业用地布局,加大对增资扩产项目的用地保障,支持企业“数据得地”。鼓励工业企业实施“零增地”技术改造项目,提升现有工业用地产出效益。坚持“亩均论英雄”,全力处置低效工业项目。加快推进“工业上楼”试点方案落地见效,建设一批“工业上楼”示范园区、楼宇。

政策举措

上海出台规范临时用地管理的指导意见有六方面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日前,上海制定出台《关于规范临时用地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共七章二十九条。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包括:

一、细化明确临时用地范围。根据自然资源部有关规定,明确可以申请使用临时用地的情形包括建设项目施工、地质勘查和文物保护过程中建设的直接服务于施工人员的临时办公和生活用房、直接服务于工程施工的项目自用辅助工程等。

二、分类设置使用条件。一是临时用地应尽量不占或者少占耕地,可利用劣质耕地的,不占用优质耕地。使用后土地复垦难度较大的,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使用后难以恢复原种植条件的,不得占用本市永久基本农田。二是禁止借临时用地之名、行主体项目建设之实,规避正式用地审批,对确需先行用地的情形予以保障。三是对轨交站点临时用地范围内存在出入口正式用地、但无法确定准确位置的情况,允许一并纳入临时用地批准范围。

三、合理设置使用期限。一是临时用地使用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建设周期较长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施工使用的临时用地,期限不超过四年。二是对个别重大项目的建设周期超出批准期限的,所需临时用地可以原址重新办理一次,一般不超过两年;确需超过两年的,区规划资源部门报区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市规划资源局备案。重新办理过程中,免于提交已有材料。

四、简化申请材料和审批流程。一是明确了临时用地申请主体、申请流程、用地协议签订办法、提交要件、审批部门、办理时限等,并规定了审批单位不得另设审批门槛,畅通临时用地办理通道,提高临时用地审批效率。二是报批环节,采用简化的复垦方案报告表,将复垦方案报告书的编制环节后置到临时用地期满前半年。对预存土地复垦费,允许采用银行保函。三是为了使临时用地的选址具有前瞻性,规定临时用地方案应当与主体建设项目的专项规划方案同步考虑,并与主体建设项目工程设计方案同步研究编制。

五、优化使用和到期管理规则。一是要求使用人在临时用地期满前 6个月应提交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根据实际利用情况确定恢复手段、计划和资金,确保复垦质量。二是要求区规划资源局在临时用地期限届满前三个月,提醒和督促用地单位到期复垦。三是明确对使用人超期未履行复垦义务的,由区规划资源部门依法责令限期改正,并会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使用预缴的保证费代为完成复垦。四是压实属地耕地保护责任,对超期一年以上未完成土地复垦规模达到应复垦规模 20%以上的区,暂停新的临时用地审批。五是为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避免浪费,对使用期届满前已按规划完成农转用审批或设施农用地备案的,规定可不再复垦为耕地,但需做好与后续用途的衔接。六是占用耕地以外其他地类的,在不改变使用期限、用途和范围,确保土地复垦义务履行到位的前提下,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可以确定给其他建设项目作为临时用地使用。

六、严格规范监督管理。一是要求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并做好上图入库备案工作,实现临时用地全覆盖监测及审批—监督—执法全流程管理。二是明确日常监管、土地卫片执法等,以本市“大土地”系统审批信息为基本依据。三是加强对审批部门的监督,防止管理主体不作为、乱作为。

江苏出台六方面19条措施加快工业软件自主创新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快工业软件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从六方面提出19条具体措施,加快推动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增强工业软件创新能力。措施提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根据产业重大需求制定年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目录和重点项目储备库,建立省市区联动、“拨投贷保”支持机制,鼓励工业领军企业和工业软件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供需结对攻关、产学研联合攻关。加快建设产业基础共性技术平台,鼓励各地建设、招引自主开源软件创新平台,建立开源软件项目“白名单”制度,营造开源开放的技术产品创新和应用生态。二是强化应用牵引发展效能。鼓励软件企业、数字化服务平台企业积极参与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对于服务智改数转网联绩效领先的工业软件企业给予奖励。支持各级政府以政府采购或补贴方式,低价或免费向中小微企业开放。支持建设工业数据可信系统,促进工业数据资产流通。积极引导金融等重点领域用户支持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支持创新产品首试首用,支持关键领域“补短板”的攻关成果和首版次软件优先纳入应用推广指导目录,鼓励全社会首购首用、推广应用。三是梯度培育软件企业主体,每年分类分策培育头雁型软件企业、省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和专精特新软件企业不少于300家。培育招引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产业链引航企业,在项目用地、环境容量、能耗指标、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四是加快软件名城名园建设,定期发布“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紫金指数”,建立软件名城、名园创建指导协调工作机制。设立省级中国软件名园培育库,定期开展创建工作评估,对于成效突出的软件园区依据年度创建工作进度和实际绩效给予分档奖励。五是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支持软件产业领军人才、青少年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人才培育,全面推动国产软件进校园、进课堂,建设一批国产软件教学实验室。鼓励海内外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团队来苏创新创业,建立健全“苏畅”人才服务体系,落实企业人才政策服务专员制度。六是完善软件产业发展环境,建立协同发展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同时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经验交流

上海修改科学技术奖励规定,修改内容主要包括四方面

日前,上海市政府第3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规定》修改决定,《规定》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规定》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进一步突出科技奖励工作的导向。《规定》修改决定增加一条,作为奖励导向条款,明确该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大对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的奖励。

(二)缩减奖项等次,严控奖项数量。《规定》修改决定将第六条第三款中“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科学技术普及奖各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3个等级”修改为“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科学技术普及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2个等级”,即取消三等奖。同时,对应上述调整,并结合每年实际授奖情况,将该条第四款规定的上述四类奖项的授奖总数由不超过300项调整为不超过200项。

(三)完善提名制度,提升奖励质量。《规定》修改决定根据上位法要求并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了提名制度:一是完善并扩大提名者范围。明确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实行提名制度,不受理自荐,并将提名者范围由符合规定的科学技术专家、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政府部门等扩大至区人民政府。二是强化提名者的审核义务。明确提名者在提名前应当对候选项目的科学性、真实性、合规性以及候选人在遵纪守法、道德品行、科研诚信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审核确认。三是增设不得提名和授奖的情形。明确候选对象有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伦理道德、禁止参奖的科研失信行为等情形的,不得被提名或者授奖。

(四)强化对骗奖及相关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规定》修改决定进一步健全了对不当获奖者的处理和惩戒机制:一是完善对获奖者骗奖行为的处理。明确获奖者有危害国家安全、科研失信等不得获奖情形的,或者以剽窃、侵占他人的发现、发明、其他科技成果以及以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获奖的,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撤销奖励,追回奖章、证书和奖金,并由所在单位或者有关部门依法给予处分。二是加大失信惩戒力度。明确将依法受到处理的提名者、候选对象、评审专家和获奖者的相关信息纳入该市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并向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归集,依法采取相应惩戒措施。

江苏工信教育人社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江苏省工信厅、省教育厅、省人社厅日前建立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并召开第一次会议,会上发布有关重点产业链人才图谱和产业链图谱。三部门将进一步构建产学研用对接融合体系,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精准对接、贯通融合。

根据相关方案,一是三部门厅际联席会议将构建与“1650”产业体系相匹配的产业人才引育留用联动发展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机制,合力培养江苏产业高质量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二是打通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专业、重点人才群体等领域信息壁垒,建好“数字工信”等信息化平台载体,促进产业、教育、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共建、成果共推。三是推进高校和龙头企业以“建制化、成体系”模式,开展有组织的协同创新,推动各类教育资源有机整合,精准对接企业技术创新与“1650”产业体系建设,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我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此外,建立常态化、多层次的产业界与教育界对话对接机制,结合我省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推动学科建设、人才培育、科技活动、科研成果与产业对接,加强高校科技成果在我省企业的转移转化。

域外动态

山东2024年四方面加快推进新能源发展

1月2日,从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获悉,2024年,该省在推动新能源规模化、基地化开发上持续发力,聚焦发展潜力大、投资拉动后劲足的核电、海上光伏、地热能、新型储能等领域,持续推出了一批务实管用的新政策举措,进一步加快推进能源转型。

一是支持核电加快发展。按照国家《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鼓励核电机组参与电力市场,将核电机组上网电量分为优先消纳电量和参与市场交易电量,其中,优先消纳电量按照年度设计利用小时数的一定比例确定,其余电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支持核电机组多发满发,提高设备利用小时数、机组利用率。

二是优化海上光伏储能配置。围绕破解海上光伏开发建设成本高的瓶颈制约,加大政策突破力度,优化项目储能配置,提速项目建设,对2025年年底前建成并网的海上光伏项目,免于配置储能设施,预计可提升项目收益率2个百分点左右,激发企业投资积极性,推动具备条件的项目早开工、早建成;对于2025年以后建成并网的,原则上按照不低于20%、2小时比例配置储能设施,可采用配建储能、新建或租赁独立储能、制氢等方式,其中符合条件的新建独立储能可优先纳入省级新型储能项目库,进一步稳定发展预期,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三是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贯彻落实省政府加快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针对浅层地热、中深层地热开发面临不同瓶颈制约的现实情况,强化财政、价格支持,精准发力,分类施策,全力加快地热能开发利用。在中深层地热能开发方面,筛选100口建设规范、示范效果显著的中深层地热井,按照“先建后补”原则,对每口井给予最高100万元奖补,资金由省级与项目所在市共担,聚力打造地热能示范工程,大力提升地热能开发规模和利用水平;在浅层地热能开发方面,对于采用地埋管地源热泵技术、供暖(制冷)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新建城乡居民住宅小区浅层地热能项目,纳入省级浅层地热能重点项目库后,按有关程序执行居民用电价格,有效降低项目运营成本。

四是促进新型储能健康发展。围绕加快推动先进储能技术示范应用,促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对独立储能示范项目和列为试点的长时储能项目,参与电力市场的容量补偿费用暂按电力市场规则中月度可用容量补偿标准的2倍执行;其中长时储能项目容量补偿不与独立储能示范项目等政策同时享受。提振市场主体发展信心,提升山东在新型储能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继续保持山东新型储能发展的领先态势。

山东发布2024年高质量发展50项新政策清单

近日,山东省委、省政府研究推出了《2024年“促进经济巩固向好、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一批)》。

《政策清单》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2024年新推出政策,共七个方面50项。一是加大援企惠企力度,共6项,通过补贴支持、减税降费、保障企业用工、优化营商环境等,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二是全力扩大有效需求,共9项,包括优化考核奖励,强化能耗、煤耗、用地保障,壮大信息消费,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扩大二手车出口,支持外资项目招引等。三是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共10项,包括支持技术改造,推动专利产业化,补贴研发投入,加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强化信贷支持等。四是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共9项,包括打造数字经济园区,支持集成电路发展,加快数字化转型,补贴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五是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共7项,包括支持服务业重点项目,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公路运输、多式联运等重点行业,培育内河航运市场等。六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共4项,包括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开展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试点,支持以工代赈等。七是提速能源绿色转型,共5项,包括引导小煤电机组提前关停退出,支持核能、海上光伏、地热能、储能等发展。

第二部分,2023年政策清单中延续执行的政策,共29项。主要是继续实施高速通行费优惠、培育创新载体、补贴海上光伏和风电项目、扶持中小微企业、强化要素保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

广东22条举措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

近日,广东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印发《广东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实施计划(2023—2025年)》,提出了22项具体举措,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覆盖更广、效能更高、服务更好、体验更优。

一是在健全机构布局方面,加快推进地市级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适应本地区创新发展需要的公共服务机构,开展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认定。至2024年底,广东省地市及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县(区)综合性公共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至2025年,省级以上网点达50家。

二是在提升服务能力方面,省级机构将对各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节点全面、免费开放相关数据。推动地市服务机构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向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查询检索等服务。同时,支持市场化高端服务机构提供高质量知识产权服务,省市场监管局将对工作成效突出的服务机构进行评估后资助。

三是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方面,健全公共服务机构信息公开机制,建立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推动“线上办”“掌上办”,开展“好差评”等。加强广州、深圳等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城市试点建设。

四是在赋能高质量发展方面,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融入创新发展全过程,支持省内重点创新主体实施全流程、嵌入式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围绕未来产业等,开发一批知识产权专题数据库,助力抢占创新制高点。围绕强县产业、富农产业、智慧农业等提供知识产权服务,助推农业技术专利化、专利技术产业化、农业产品品牌化。同时,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切实降低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信息获取成本。

重庆出台15条措施促首店经济发展

1月3日,重庆市商务委发布《支持首店经济发展若干措施》,从鼓励发展“首店首发”经济、着力培育“必购必带”品牌、构建“多元融合”场景等方面出台15条措施,全面提升重庆消费国际化水平,聚力打造国际消费资源集聚地。

一是大力支持商业运营商引进知名品牌首店。其中,对商业运营商按照年度引进落地商业品牌首店的层级、数量、运营成效及经济影响等情况综合评定,根据评审结果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资金奖励。

二是支持第三方机构协助引进品牌首店,鼓励第三方机构、平台、协会利用自身资源和渠道优势,助力重庆对接招引商业品牌首店,按照协助引进首店的层级、数量及经济影响等情况综合评定,根据评审结果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资金奖励。

三是鼓励培育创建中华老字号、重庆老字号名店,对在商圈、特色街区、旅游景区等区域新开设面积达200平方米以上的直营门店,对符合条件的按照不超过投资额30%、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标准给予资金奖励。

四是对市外连锁经营商贸企业来渝设立全球总部、区域总部及结算中心并在渝开设直营门店,最高给予100万元资金奖励。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安亭路126号邮编:200031电话:021-64728756

浙江省驻上海办事处  版权所有   Copyright zjszhb.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