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

> “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 > “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综述之七:文化,绵绵之力铸就久久之功

“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综述之七:文化,绵绵之力铸就久久之功 2023-08-09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论述,与他在浙江工作时对文化建设所做的重要部署,一脉相承,遥相呼应。

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八八战略”中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

远眺历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让我们认清来路;近看当下,百花齐放的文化产品丰盈着我们的幸福生活;展望未来,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坚定了我们的理想信念。

文化建设事关人的全面发展,事关一个国家民族综合竞争实力的强弱,从来都是一个战略问题。“八八战略”深刻体现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与当今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20年来,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从文化浙江到新时代文化高地,浙江的文化建设一路高歌,给之江儿女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思想财富和精神财富。

游客在良渚博物院观看出土的玉璧(2022年3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认清来时路:深挖文明厚度,凝聚自信心

悠久深厚、意韵丰富的浙江文化传统,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

——2006年5月30日,习近平《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

文化是一条连接着历史和未来的生生不息的河,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放眼浙江,杭州西湖、中国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江郎山入选世界自然遗产,浦江上山遗址、余姚河姆渡遗址等得到系统性保护利用。“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等11个项目入选人类非遗,全省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实现“五连冠”。

时光回溯到20年前,浙江还没有一处世界自然遗产或文化遗产。

2003年7月,习近平赴良渚遗址调研,亲自协调解决遗址保护中的实际问题。他强调:“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被国际公认。

2023年6月15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种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大莫角山成功采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阐释了采火仪式选址的用意:“良渚古城遗址是向世人展示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一个非常独特的历史文化窗口。在这里采集火种,寓意着良渚的文明之光,穿过岁月时空,点燃新时代的亚运之火。”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从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到跨湖桥博物馆的保护;从大运河综合保护利用,到乌镇的修旧如旧;从阳明文化、和合文化等优秀历史文化金名片的传承发展,到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研究工程的接续推进……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对挖掘浙江历史文脉、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就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时任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说:“习书记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视,我是感受很深的。他的人文情怀和文化自觉,既是发乎内心的,更是建立在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科学认识之上的。”

习近平同志当时有个著名的论断——“一个烦恼和多个烦恼”。他曾在多个场合讲过:多年来,我们被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这么一个烦恼困扰。现在经济发展了,温饱问题逐步解决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就会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就会产生多个烦恼。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还是要靠文化。

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2005年,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作出了“三个力”和“八项工程”的战略部署,着眼于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重点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八项工程”,搭建起浙江文化建设的四梁八柱。历任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路子走下去,之江大地的文化力量不断喷涌,浙江儿女的文化自信不断提升——

2022年6月,“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在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上正式发布。这八个字,彰显了浙江的山水之秀、人文之美、创新之魂,也展示了新时代的浙江精神、浙江文化、浙江气质。

6月21日,宋韵沉浸式演出《重华夜宴》在德寿宫开演。潮新闻记者 杨希林 摄

夯实脚下路:拓宽文艺广度,提升软实力

繁荣文化事业、壮大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目标,也是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检验标准。从浙江实际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研究、论证和抓好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重大工程建设,不断增强构成浙江综合竞争力的软实力。

——2005年6月1日,习近平在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3年上半年,浙江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

“文化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就是围绕面向群众、面向市场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03年7月举行的浙江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这样阐述。

高屋建瓴的举措,让改革春风释放出强大的文化生产力,催生了浙江文化发展的“百花齐放”。

2004年9月10日,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在杭州拉开帷幕。开幕式上,一位九旬老人和一个五岁孩子一起敲响了铜锣。老人和孩子,是习近平同志特别邀请来的。他们敲响开场铜锣,诠释了“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宗旨。

2022年9月,越剧《枫叶如花》获得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导演杨小青说:“作品运用了不少过去很少出现在戏曲中的艺术呈现形式,有歌有舞,甚至有蒙太奇,在巡演中好评不断。”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精品“名片”的价值标准,首先来自人民。20年久久为功,人们的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外交风云》《温州一家人》《鸡毛飞上天》等一批优秀影视作品,在全国“五个一工程”、电影“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电视“金鹰奖”“飞天奖”评比中共获98个奖项;“百年追梦”浙江美术创作精品工程全面完成;25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文化产业,全面增长。浙江高水平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20年来,文化产业增加值从442亿元增长至5145亿元,占GDP比重从3.8%增长至6.95%。同时,利用浙江的体制机制和资源优势,激活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潜力,培育华策影视、横店影视、大丰实业、宋城演艺等一大批优秀民营文化企业。

文化阵地,拔地而起。杭州国家版本馆、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一出生便风华正茂”,预约爆满;浙江音乐学院、浙江小百花艺术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投入使用;全新文化地标之江文化中心即将亮相……目前,全省累计建成5万余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和农村文化礼堂,形成了农村文化礼堂、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城市书房等文化惠民浙江经验,建成8000多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文化建设成果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

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文化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我们的生活。

外卖小哥彭清林在救人后接受记者采访。潮新闻记者 俞倩玮 摄

看准未来路:标注文化高度,增强信念感

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

——2005年7月28日,习近平在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作报告时的插话

浙江,一个在改革开放前被称为“三无”的省份,在自然资源、国家扶持、政策优惠方面无任何优势可言,如今却演绎了地方发展逆袭的精彩篇章。这背后,离不开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浙江人文精神,离不开浙江人“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尝遍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

在2003年7月10日的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习近平同志如数家珍地讲起了浙江文化的特点。他说:“浙江人的这种‘文化基因’,一旦遇到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必然‘一有雨露就发芽,一有阳光就灿烂’,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极大地推动浙江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习近平进一步提炼出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

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是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为此,浙江始终坚持加强科学理论武装,不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特别是立足“重要萌发地”这一优势,深入实施铸魂溯源走心三大工程,形成了一批重大理论成果。

文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变量”。两年前,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为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铸魂塑形赋能。

2023年6月13日,31岁的外卖小哥彭清林从12米高的杭州钱塘江西兴大桥上一跃而下,救起一名轻生女子。网友纷纷点赞:“这一跳,是勇气,是大爱。”小哥说,他刚来杭州,就对这里印象深刻,“过马路时车会让你。”

人是最美的风景,社会文明是精神富有的外在呈现。有爱的城市,和善良的人,总能相互成就。凡人善举背后,是社会文明风尚的提升,蕴含着文化的力量。

聚焦人的现代化,浙江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素养。持之以恒打造“最美浙江人”品牌,截至目前,涌现出“时代楷模”5例、全国道德模范18人、“中国好人”536例。全国文明城市数量从2005年的1个增加到目前的27个,成为首个全国文明城市设区市“满堂红”的省份。“浙江有礼”省域文明实践被列入共同富裕“十大标志性成果”之一,礼让斑马线、聚餐用公筷等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明品牌。让文明真正体现在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每个人身上,让精神富有成色更足、可感可知。

在全国全球舆论场发出浙江强音。20年来,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持续壮大正面主流舆论,以浙江声音壮大中国声音,媒体融合发展稳步前行。2022年以来,创新打造“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组建全省统一的技术平台“传播大脑”,精心打造重大传播平台和“潮新闻”“Z视介”客户端,让好声音传得更远。

行走在浙江的城市和乡村,一个个或大气新颖时尚,或充满地方特色的建筑,令人眼前一亮;一张张洋溢着幸福感的笑脸,让人心生温暖。以文化人,文润浙江。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安亭路126号邮编:200031电话:021-64728756

浙江省驻上海办事处  版权所有   Copyright zjszhb.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