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要讯

长三角要讯

> 长三角要讯 > 长三角每周要讯2023(38)

长三角每周要讯2023(38) 2023-11-24

 

长三角每周要讯

2023年第38期   总332期

 

浙江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          2023年1124

 

科创聚焦

全国社保基金长三角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基金成立,首期规模51亿元

上海出台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三年行动计划

经济热点

上海29条措施支持临港新片区深化拓展特殊经济功能

江苏优先发展未来网络等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

江苏省首设人大代表经济运行观察点

安徽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推行“证照并销”改革试点

产业动向

上海通过立法全力保障加快打造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

江苏出台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发展行动实施方案

江苏创新要素保障强化应用场景建设推动未来产业发展

安徽上线运行汽车产业供需对接平台

 

政策举措

上海两方面做好推进“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工作

上海出台10条措施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全面加强电子商务领域诚信建设

江苏省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 大力实施守信激励失信惩戒

经验交流

上海制定体育发展条例推进体育事业发展

上海首例“交地、交证、抵押”联办新模式落地,1天内四证齐发

域外动态

山东发挥价格引导作用支持新型储能健康发展

山东将开展提速提效三大行动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落细落实

山东出台多条措施进一步深化“优编强基”改革

广东出台“数字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

广东实施跨境电商四项重点行动助力“百千万工程”

广东出台全国首部政务服务数字化条例

深圳推出用水报装“信用办” 打造诚信用水“深圳样本”

福建出台17条措施鼓励企业入园进区集中发展

重庆出台全国首个《紧缺型数字金融人才目录》

 

 

科创聚焦

全国社保基金长三角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基金成立,首期规模51亿元

11月23日,全国社保基金长三角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基金在上海正式揭牌成立,首期规模51亿元。该基金立足上海市,辐射长三角,将结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长三角地区战略发展方向,重点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开展投资布局,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持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该基金通过市场化方式为科创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权益资金,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加快提升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实现保值增值。该基金指导委员会已于此前成立,由全国社保基金会股权资产部、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上海科创办、徐汇区政府、IDG资本与行业专家等共同组成,旨在为长三角专项基金提供投资策略、投资方向等的引导,发挥全国社保基金长期资金的优势和作用,推动该基金优中选优,筛选符合国家战略方向、产业政策导向和经济发展目标的优质、稀缺投资标的开展投资。

上海出台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三年行动计划

上海市政府办公厅11月20日发布《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到2025年,形成从火箭、卫星、地面站到终端的全覆盖产业链,形成年产50发商业火箭、600颗商业卫星的批量化制造能力。增强从技术攻关、平台建设到人才引育的多层次科研力量支撑,在空间信息领域,新增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应用技术中心、数据共享中心等创新平台5个以上。覆盖从治理、经济、生活三大领域、相关重点行业到典型场景的多领域综合示范应用,形成30个典型应用场景解决方案。构建从核心主体、两翼集聚到多点多维度的空间布局,打造8个空间信息产业协同创新特色园区。完善从专项资金、产业基金到扶持政策全方位保障的产业生态,新引进和培育10家商业航天重点企业,培育5家具备科创板上市条件的硬核企业,实现空间信息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

行动计划明确四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做实做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火箭研制发射一体化能力,推动研发、制造、总装、测试一体化。提升商业卫星批量化智造能力,建设国内领先的卫星智能化、标准化、批量化制造基地,建成低成本脉动式卫星批量生产线。提升地面站和终端系统自主能力,加快形成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加强终端系统供应链建设。提升商业星座设计建设运营能力。积极争取卫星互联网、综合时空(PNT)体系建设重点任务,大力支持千帆卫星星座、智慧天网、甚高频数据交换系统(VDES)等星座组网建设。

二是协同推进核心技术攻关。航天运输系统关键技术攻关,突破液氧甲烷动力、简易维护可重复使用、软着陆飞行控制等技术瓶颈。卫星平台和载荷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卫星高集成一体化、天基自主智能、轻质新型材料与轻量化卫星平台等技术。终端产品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开展射频基带芯片、天线、专用算法、操作系统定制等关键技术研发。星座网络架构和动态接入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大规模星座天地弹性组网和路由快速收敛、业务流量编排等技术难题。开展6G星地融合卫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三是推进规模化和创新示范应用。实施数字化转型示范应用,推动空间信息全面赋能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推动重点行业规模应用,在通信、金融、能源、广电、交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管理、水利、农业、气象等重点行业推进北斗规模应用。开拓大众消费应用场景,以消费需求为牵引,加快形成卫星数据服务产品和解决方案。推进手机直连卫星网络。

四是持续营造优质产业生态。优化空间布局,打造商业航天“核心主体”、卫星科研生产集聚区、产业化特色品牌园区。推动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开展网络架构、网络接口、信息安全、设备和器件应用与测试认证标准研究。打造商业航天创新模式,推动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联动,设立商业航天、商业火箭新平台。推动卫星数据协同共享,推动建立卫星大数据中心,探索搭建卫星数据交易、数据共享、数据分析与应用一体化平台。

经济热点

上海29条措施支持临港新片区深化拓展特殊经济功能

《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深化拓展特殊经济功能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的若干意见》日前正式发布从共6方面提出要29条措施支持临港新片区深化拓展特殊经济功能。

一是强化新片区特殊功能定位。原则上,该市重大改革举措优先在新片区试点,符合新片区发展导向的重点项目优先在新片区布局。根据新片区发展需要,在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城市建设、人才招引、综合执法等领域,继续支持新片区完善管理权限、优化管理内容。支持新片区参照适用相关浦东新区法规。

 二是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高校应届毕业生直接落户政策。优化完善人才引进重点机构、居转户年限由7年缩短为3年的单位清单推荐及备案的行业范围。支持新片区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赋予新片区管委会对东方英才领军项目、政府特殊津贴、上海市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项目等的初审推荐权。支持新片区试点面向海(境)外招聘高端紧缺人才,实行协议年薪,一职一薪。优化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人才住房供应体系。

三是加大财政资金、土地等要素供给支持力度。2024年1月1日至2028年12月31日,由市、区两级财政部门按月将相关地方收入拨付至新片区管委会。对新片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实行市级单列,与减量化指标脱钩。试点实行混合用地、综合用地、创新型产业用地等政策,推进工业、研发办公、中试生产等功能混合。

四是推动科技创新前沿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赋予新片区管委会科技创新发展有关区级推荐权,推动实现新片区科技小巨人(含培育)企业评审体系纳入全市体系。支持新片区高标准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引领区,推进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和设施建设以及城市级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应用。支持新片区建设高能级、绿色低碳的数据中心。

五是支持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数据资源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安全保护等制度和标准规范,建设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支持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项目在新片区落地。建立新片区管委会推动外商投资性公司设立登记机制。支持新片区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交易、航运结算、航材租赁等高端航运服务业,支持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气)加注、甲醇加注等相关企业在新片区集聚发展。支持新片区“跨境通”平台建设,推动新片区离岸贸易业务免征印花税。支持上海技术交易所国际交易中心创新发展,打造集技术贸易、科技研发、企业孵化、科技金融、人才服务为一体的国际跨境技术贸易枢纽。

六是提升城市基础功能。支持新片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试点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强医疗资源配置,支持新片区率先推进建筑师负责制试点,支持新片区建设低碳城市,加快完善对外快速交通体系,优化对外主要通道差异化收费政策,委托新片区管委会行使海域使用审批权。

江苏优先发展未来网络等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

江苏省政府近日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设10个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未来技术学院、未来产业科技园等平台载体,引育50个未来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涌现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应用场景和重点企业,南京、苏州率先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重点领域、关键产业实现从小到大、从无到有,加快培育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氢能、新型储能、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通用智能、虚拟现实、前沿新材料、零碳负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等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谋划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地空天、类人机器人、先进核能等一批前沿性未来产业,初步形成“10+X”未来产业体系。

到2030年,江苏未来产业将形成较大规模,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网络、孵化培育链条、政策制度体系基本完善,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引领发展的头部企业和行业骨干企业,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实现从大到强、从有到优,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到2035年,江苏未来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涌现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创新成果、世界一流企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形成自主可控、系统完备、先进安全的未来产业体系,未来产业成为江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江苏成为全球未来产业创新策源地和发展高地。

《指导意见》提出,一是优先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氢能、新型储能、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通用智能、前沿新材料、零碳负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虚拟现实等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紧密跟踪世界科技前沿,把握未来产业变革趋势,瞄准量子科技、深海深地空天、类人机器人、先进核能等前沿领域,多方向、多路径开展不确定性未来技术预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等挑战,力争在关键细分领域换道抢滩,培育一批未来产业新增长点。

二是鼓励顶尖科学家领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探索建设“应用基础研究特区”,每年实施15个以上前瞻技术研发项目,支撑未来产业发展。围绕“10+X”未来产业领域,加强本土创新型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瞄准国内外前沿科技集聚城市,推动跨区域创新资源互补和成果转化,着力引进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加快构建未来产业企业矩阵。推动在苏高校建设未来技术学院、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实验室,科学设置未来技术相关学科,到2030年,系统培养具有交叉复合背景的未来产业创新人才(团队)100个以上。

三是探索制定未来产业重点领域行业规范和标准,加大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容错机制,对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在原创技术研究、新兴产业投资、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因不确定性、难预测因素未达到预期效果或造成损失,相关负责人已履行尽职尽责、决策和实施过程符合规定、并未谋取个人非法利益的,给予责任豁免或减轻责任。

江苏省首设人大代表经济运行观察点

11月21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召开人大代表经济运行观察点启动会。20个首次创立的人大代表经济运行观察点分布于该省全部13个设区市,涉及第一二三产业的6个行业、19个门类,覆盖面广、代表性强,将为省人大常委会加强对全省经济运行的观察、分析和研究,提升人大经济工作监督质效,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观察视角。

20个观察点均设立于江苏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所在企业,在见微知著中及时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在群策群力中推动经济领域政策措施落地和不断优化。这些观察点被赋予了主动收集国内外相关行业形势、反映行业发展客观情况、提出对行业发展意见建议的职责。每个季度末,观察点向省人大书面报送经济运行分析报告。这些报告应站在“经济上分析、政治上判断、监督上建议”的高度,从企业视角提供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反映现行法律法规实施以及中央和省委推动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措施落地情况,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将在立法、监督等相关工作中,运用多种方式,听取经济运行观察点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

安徽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推行“证照并销”改革试点

日前获悉,《安徽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已经表决通过,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一是围绕破解市场主体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落实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不得另行制定市场准入性质的负面清单。条例明确,要便利市场主体登记,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涉企经营许可事项不得作为企业登记的前置条件;不得对企业变更住所地等设置障碍。优化市场主体注销办理流程,推行“证照并销”改革试点;明确推行市场主体“强制注销”改革试点,健全市场主体退出机制。

二是针对要素保障方面,条例提出,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和其他信贷支持;推动银企融资对接、银担全面合作、银税信息共享;支持区域股权交易中心建设,鼓励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供应商提供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方面,条例规定,建立拖欠账款定期披露、劝告指导、主动执法制度;明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不得违反合同或利用优势地位拖欠账款。

三是聚焦政府监管执法,推动创新监管方式,实行公平公正和包容审慎监管,条例规定要加强监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依法公开监管标准和规则,杜绝选择性执法和让企业“自证清白”式监管。明确开展清理整顿、专项整治等活动,应当严格依法进行;确需采取普遍停产、停业措施的,应当合理确定实施范围和期限。

四是政府诚信履约方面,明确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履行向市场主体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以及依法订立的各类合同,不得以行政区划调整、相关责任人更替等为由,不兑现政策承诺,不履行、不完全履行或者迟延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建立政务诚信诉讼执行协调机制。

产业动向

上海通过立法全力保障加快打造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

11月22日,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自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这部地方立法将全力保障上海加快打造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

一是鼓励境外仲裁专业人士担任仲裁员。《条例》鼓励该市仲裁机构聘请境外仲裁专业人士担任决策机构组成人员、仲裁员和仲裁秘书,提高机构管理和从业人员的国际化水平;同时明确该市仲裁机构应当建立仲裁员、仲裁秘书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机制,加强业务培训;支持该市仲裁机构实行符合国情、接轨国际、适应发展的仲裁收费制度。

二是引入“临时仲裁”对接国际规则。《条例》明确,探索在具有涉外因素的商事、海事领域,可以约定在上海、按照特定仲裁规则、由特定人员进行临时仲裁,具体工作推进办法,由市司法行政部门制定。当事人可以按照仲裁规则,从名册外选择并确定符合《仲裁法》规定条件的仲裁员。

三是鼓励“走出去”和“引进来”。《条例》支持该市仲裁机构拓展国际仲裁业务,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办事机构,同时对境外知名仲裁及争议解决机构在该市设立业务机构作出规定;探索建立调解、仲裁、诉讼相衔接的涉外商事争议解决机制,并鼓励该市仲裁机构和境外仲裁业务机构入驻该市建立的国际商事争议解决平台;加大对仲裁紧缺人才、涉外复合型人才、青年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该市仲裁机构建立涉外仲裁法治人才培养基地,组织优秀仲裁人才赴境外进行交流、实习、培训和任职。

江苏出台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发展行动实施方案

江苏省工信厅、发改委、科技厅、财政厅、应急管理厅日前联合发布《江苏省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发展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到2025年,安全应急装备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培育2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5家以上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重点骨干企业,涌现一批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8家左右国家级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及创建基地。

《方案》明确3个方面13个重点任务。(一)强化技术创新。聚焦地震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城市内涝灾害、冰雪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城市特殊场景火灾、危化品安全事故、矿山(隧道)安全事故等8大领域重点装备研发方向,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形成一批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发重点围绕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等领域技术装备短板弱项开展核心技术研发与工程化攻关,突破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加强产业创新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高水平打造江苏省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创新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自主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建设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研究院)等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

(二)加强推广应用。围绕地震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城市内涝灾害、冰雪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城市特殊场景火灾、危化品安全事故、矿山(隧道)安全事故、紧急生命救护、家庭应急产品等10大重点应用场景,加强重点装备推广应用。突出重点领域需求牵引,提高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标准,大力实施高危行业企业“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工程。加强先进技术装备和产品遴选推广,围绕重点场景需求遴选形成一批优秀技术装备和解决方案,鼓励支持该省安全应急企业、先进技术装备和家庭应急产品进入国家有关目录。推进安全应急装备应用试点示范,推动5G、人工智能、机器人、北斗、新材料等在安全应急装备领域的集成应用及规模应用,鼓励支持该省安全应急重点企业牵头组成联合体申报创建国家安全应急装备应用试点示范工程。

(三)培育产业生态。培育安全应急产业新增长点,每年组织选排培育一批安全应急产业新增长点项目,将年新增销售收入达0.5亿元以上的增量项目列入省级新增长点重点跟踪培育。着力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落实“筑峰强链”企业培育支持计划,遴选一批符合条件的安全应急重点企业纳入重点企业库,加快培育形成2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5家以上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骨干企业、25家以上销售规模超10亿元的重点企业。做强专精特新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着力做强一批安全应急领域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10家以上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强重点装备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围绕重点装备产业链图谱和关键环节,落实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保障。培育创建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积极参与制修订产业标准体系,形成一批关键急需的技术和产品标准,提高安全应急装备产品质量。搭建产业交流展示平台,定期举办中国(徐州)安全及应急技术装备博览会,鼓励举办泰州安全应急(消防)产业高峰论坛。

江苏创新要素保障强化应用场景建设推动未来产业发展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日前表示,下一步,该省将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以应用场景为牵引,进一步推动未来产业发展。

一是强化创新要素保障,筑牢基础支撑。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机制,面向未来产业重点领域,每年组织实施10项左右技术攻关项目,加快突破一批引领性的技术和装备,促进未来技术产业化。同时,围绕未来产业梳理该省产业人才需求,深入实施各类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人才工程,引进和培育一批领军人才及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

二是强化企业梯队培育,提升发展能级。引导各行业头部企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前沿领域,力争培育30家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链主”企业。同时,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支持企业深耕所属细分领域,推动未来产业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为国内领先的“小巨人”企业,并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加入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

三是强化应用场景牵引,构筑产业生态。该省还将打造10家未来产业促进机构,加快开发一批未来产业融合应用场景,面向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需要,培育未来技术生产制造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元宇宙、氢能、储能等未来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加大未来产业新产品、新应用、新服务的宣传推广力度,用好首台(套)重大装备、首版次软件、首批次新材料相关政策,每年省级重点推广应用20项以上未来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加快创新产品首购首用。

安徽上线运行汽车产业供需对接平台

日前,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省汽车办)正式上线试运行安徽省汽车产业供需对接平台(简称对接平台)。该平台从安徽省汽车产业发展实际出发,聚焦汽车相关企业“急难愁盼”,创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模式,对畅通企业沟通渠道、强化汽车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协同进行了探索创新。目前,该平台入驻汽车领域相关企业达260余家。

该平台围绕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五大主体,突出打造信息征集发布、供需对接、科技成果转化、融资对接四大功能,强化产品、技术、人才、资金四类要素匹配对接,加快打造融合共生的汽车产业生态。同时,该平台将零部件产业划分为9大细分领域,包括“三电”、动力系统、底盘系统、车身系统、环境感知、智能网联、通用件等,为进一步摸清该省各领域内零部件企业“底数”提供便利渠道。

该平台有望进一步促进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加快形成以整带零、以零促整、整零协同的发展格局,放大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金融匹配度,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

政策举措

上海两方面做好推进“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工作

上海市市长龚正11月21日在专题调研推进“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工作时指出,上海建设用地总量接近“天花板”,通过“向上突围”“向天要地”,打造“智造空间”,是超大城市拓展工业空间的现实选择。

一是“智造空间”的规划、建设和运营,都要坚持工业属性,以工业或者工业和研发混合为主,避免弱化工业功能。要注重培育引进“链主”企业,鼓励有条件的“链主”企业率先上楼,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完善人才、技术、数据、资本等要素服务配套,努力营造“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生态。要始终守牢建设运行安全底线,严格遵循不同产业厂房建设标准、技术规范,压实安全责任,强化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

二是实施“工业上楼”要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引导企业转型发展,推动上海工业优化升级。“智造空间”要瞄准高精尖、轻生产、低噪音等适合“上楼”的工业企业,重点保障三大先导产业等领域符合条件的企业入驻,促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孕育成长,并加快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

上海出台10条措施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

11月22日,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等12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上海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10条措施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

一是健全乡村民宿工作机制。建立“以块为主、条块联动、并联审批、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在“一网通办”平台上设立乡村民宿经营一站式服务功能;对于存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房屋结构安全等重大隐患的乡村民宿,由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能,依法依规处理。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有序发展。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乡村民宿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并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乡村产业发展规划、郊野单元村庄规划等紧密衔接,推动乡村民宿集聚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和特色化发展,重点培育和打造乡村民宿集聚点。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引入高质量乡村民宿经营主体。

三是完善住宿治安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乡村民宿住宿旅客实名登记管理制度,实现乡村民宿住宿旅客实名登记全覆盖。

四是落实房屋质量安全要求。指导、监督各涉农区对乡村民宿落实房屋质量安全的监管责任,确保所用房屋安全。加强对乡村民宿的内装修管理,内装修不得擅自变动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对于自建房转为乡村民宿经营用途的,产权人或使用人在办理相关经营许可、开展经营活动前,应当依法依规取得房屋安全鉴定合格证明。

五是提升全程服务监管水平。加强业务指导,制定上海乡村民宿经营管理操作指引,明确乡村民宿的安全管理要求和建设标准、“一业一证”具体事项名称和申办流程、监督管理职责分工等,进一步规范乡村民宿发展。制定上海乡村民宿监管执法清单,公开监管执法事项,实行跨部门联合监管,提高执法质效。

六是开展集中联合执法检查。加强区域范围内乡村民宿治安安全、消防安全、房屋结构安全、食品经营、公共场所卫生、生态环境、排污纳管等方面执法检查。明确联合执法牵头部门,建立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合理确定执法检查频次。

七是建立资源供给流转平台。鼓励各涉农区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等方式盘活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乡村民宿配套设施建设。搭建农民宅基地房屋使用权租赁和乡村民宿经营权流转的信息登记、公开发布平台,推动乡村民宿经营权合法合规流转。

八是促进多种业态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民宿+”模式,将乡村民宿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纳入该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等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推动乡村民宿与周边农业、文旅、教育、康养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民宿发展特色化,避免同质化。

九是引导经营主体加强自律。成立区域乡村民宿行业自治组织,制定业主经营公约,支持乡村民宿行业自治组织参与乡村民宿政策、规划等制定。

十是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持续开展星级乡村民宿等级评定,推动乡村民宿规模化、精品化发展。

江苏省全面加强电子商务领域诚信建设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电子商务领域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大力推动电子商务领域信用记录共建共享共用,建立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制度,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营造诚实守信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实施意见》提出,一是电子商务平台要落实身份标识和用户实名登记制度,对进入平台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单位和个人核实身份。以食品(保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农产品、日用消费品等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产品为重点,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办理登记和许可手续,并将营业执照或身份核验标识等信息向社会公开。各相关部门要引导推动电子商务平台、行业协会等制定电子商务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评价标准规范,逐步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信用评价体系。二是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电子商务交易双方信用互评、信用积分制度,探索建立交易后评价或追加评价制度,将评价结果和积分充分公开,供市场交易者参考,不得删除消费者评价记录。三是推行商品条形码,围绕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特种设备、危险品、稀土产品等重要产品,推动生产经营企业加快建立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引导支持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企业建立产品上架、销售、配送、签收、评价、投诉全方位全过程的线上留痕监管体系。

江苏省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 大力实施守信激励失信惩戒

江苏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规范18周岁以上自然人信用记录和共享使用,完善个人信用信息安全、隐私保护与信用修复机制,大力实施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积极营造知信守信用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实施意见》提出,一是依托省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完善个人信用管理功能,推动与省人口信息库、省公共数据平台、有关行业信息系统的个人信用信息共享。制定统一的个人公共信用信息目录,以重点职业人群信用信息归集为突破口,规范开展个人资格资质、表彰奖励、公共事业费欠缴、金融活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用承诺及履诺等信用信息的归集共享。加快推动省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与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个人信用信息共享。

二是广泛开展守信激励,实施“信用+”工程,在多领域打造信用惠民场景。对信用状况良好的行政相对人和诚实守信道德模范、优秀志愿者,行业协会商会推荐的诚信会员,以及新闻媒体挖掘的诚信主体等建立优良信用记录,提供更多便利服务和政策支持。深化税银合作,创新提供更多信用类金融产品。鼓励社会各方对信用状况良好的个人在公共交通、购物、租借租赁、旅游门票等方面提供优惠服务。

三是对有失信行为的个人,各地各部门在日常监督检查、行政许可、投资融资、政策扶持、考核表彰、高消费等方面依法依规采取限制措施,限制被招录(聘用)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限制被推荐为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候选人。在对失信企事业单位进行惩戒的同时,对相关责任人员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推动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信息公示。

经验交流

上海制定体育发展条例推进体育事业发展

11月22日,《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经表决通过,总结固化实践经验,加强制度供给,为加快推进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一是条例坚持优先发展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明确学校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校外体育锻炼和幼儿体育活动的要求,以及学校体育运动会、青少年和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的举办要求。同时,学校应当将在校内开展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一小时体育锻炼。倡导学生每天参加校外体育锻炼一小时,家庭、学校应当创造条件予以支持和保障。

二是条例对体育设施供给不足、分布不均等问题作出相应规定,重点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开放运营、拆除重建、出租,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学校体育设施的配置与开放,体育设施的使用与维护管理责任,体育公园的发展和开放等提出明确要求。还规定合理利用高架桥下、闲置地、楼顶空间等场地资源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加强公共体育设施供给。

三是条例设体育赛事专章,规定加强体育赛事统筹规划,发展新兴体育赛事,鼓励社会力量办赛;建立体育赛事综合服务机制,保障赛事举办安全有序;细化体育赛事无形资产的权利范围,加强相关权益保障;培育体育赛事品牌,创建和完善体育赛事品牌指标体系等。

上海首例“交地、交证、抵押”联办新模式落地,1天内四证齐发

11月20日,上海麻沼化妆品有限公司在上海金山区确权中心签订交地确认书的同时,顺利取得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和不动产抵押登记证明,实现“四证齐发”,标志着上海市首例全程网办“交地、交证、抵押”联办服务新模式在金山区落地实施。

今年10月,上海金山区规划资源局全力推动,区税务局与农行金山支行等部门通力协作,在常态化开展“交地即交证”服务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项目服务链条,拓展出“交地、交证、抵押”联办服务新模式,从土地供应、地籍调查、不动产登记等方面进行全流程再造。

原先区规划资源局将土地交付给企业后,企业需依次办理地籍调查报告(5个工作日)、缴税完税(7个工作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5个工作日)、不动产权证(5个工作日),最后在取得不动产权证后,才能再向银行开始申请抵押,银行从审贷、签订抵押合同、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到最后放款,通常需要2个月左右的时间。如今,金山区规划资源局、区税务局与农行金山支行等多部门通力协作,将审核“前置”,办理时间缩短至1天,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依托“一网通办”平台,金山区进一步拓展“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服务场景。企业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后,即可登录“一网通办”平台,提交“交地即交证”服务申请,线上流转并验证土地出让金付讫、契税完税、地籍调查等信息。同时,银行通过“一网通办”平台,在线申请办理“不见面抵押”,登记机构即时审批,发放电子证照。通过数字赋能线上审批、重塑流程并联审核、集成服务联动协作,真正实现申请办理“零跑动”、办理资料“零提交”,企业“足不出户”就可通过一网通办平台拿到建设用地批准文件、不动产权证和不动产登记证明,做到交地、交证、抵押各环节无缝衔接。

安徽省建立产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安徽省产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分级分类评价技术指南(试行)》近日印发。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将根据《指南》对全省产业园区土地利用调查成果数据进行分级分类评价,并公布综合排序,助力全省产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升。

《指南》首次将全省产业园区进行分级分类,将开发区按照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省级化工园区、其他园区进行分级,按照产城融合型、工业主导型、化工类型进行分类,相应设置评价指标及权重,建立土地集约利用分级分类评价指标体系,为土地动态监管、规划计划执行及有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指南》在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时,在反映现状基数指标基础上引入了变化量指标,例如地均税收和地均税收增长率。同时,《指南》既评价批准范围也反映管理范围,将评价范围由原来的依法批准范围扩展至实际管理范围,更加全面反映产业园区整体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此外,《指南》在现状指标评价的基础上,积极引入了生态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压占情况,以及城镇开发边界套合情况,充分评估园区国土空间规划符合性,充分反映规划执行及管控情况,为下一步开发区调区扩区以及土地要素保障提供参考。

该省自然资源厅将根据《指南》对本年度全省产业园区土地利用调查成果数据进行分级分类评价,并公布综合排序,排序结果将作为开发区综合考核、自然资源目标考核等相关考核的重要数据来源,并作为园区调区、扩区、升级的参考依据。

域外动态

山东发挥价格引导作用支持新型储能健康发展

山东省发改委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支持新型储能健康有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立足储能在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的三种应用场景,以市场机制为主,充分发挥价格引导作用,支持全省新型储能健康发展。

一是针对发电侧储能利用率低的问题,以2030年新能源全面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为目标,逐步提高新能源上网电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比例,鼓励新能源场站与配建储能全电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通过市场化方式,倒逼新能源企业提高配建储能利用率。

二是针对电网侧储能市场模式单一问题,将研究更多适合储能的辅助服务交易品种,逐步开展爬坡、备用、转动惯量等辅助服务交易,支持独立储能在电能量市场之外获得更多收益途径。调整新型储能调试运行期上网电价机制,明确独立储能充电电量不承担输配电价和政府性基金及附加。完善新型储能市场化“两部制”上网电价机制,明确示范项目容量补偿费用暂按月度可用容量补偿标准的2倍执行。

三是针对用户侧储能盈利能力弱的问题,结合国家输配电价改革,将抽水蓄能容量电费、上网环节线损费用纳入分时电价政策执行范围;结合山东电力系统供需,售电公司零售套餐在高峰、低谷时段峰谷浮动系数约束比例由最低50%调整为最低60%。明确新型储能在深谷时段充电电量,不再承担发电机组启动、发用双轨制不平衡市场偏差费用,降低新型储能购电成本。

山东将开展提速提效三大行动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落细落实

11月21日从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山东将深入开展机关运转提速提效、政企沟通提速提效、数字政府建设提速提效“三大行动”,强力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纵深推进、落细落实。

一是健全完善高效落实、办文、办会机制和信息报送机制,深入开展机关运转提速提效行动。改革后,省政府办公厅文件总体运转时间压缩20%以上,发文审核时限平均压减50%以上。进一步精简会议,除因法律法规规定、上级部署,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及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等确需召开会议外,一般不安排以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性会议。简化会议议程,严格把控会议时间,会议一般不超过90分钟。

二是跨前一步、主动作为,深入开展政企沟通提速提效行动。按照部署,省政府领导将每月至少主持召开1次政企沟通交流会,开展1次走进企业家会客厅活动,走访至少10家各类经营主体,每季度至少走访调研1次商(协)会,每年至少牵头开展1项涉企专项调查研究。发挥好“省长信箱”作用,在“爱山东”政务服务平台设立“企业家诉求专区”,开通企业家直通省长公开号码96178,多渠道收集企业诉求。对企业诉求“马上就办”,各承办单位2小时到达现场或取得联系,1个工作日提出办理意见,15个工作日解决问题或服务确认。

三是强化支撑保障,深入开展数字政府建设提速提效行动。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新推出新能源车充电桩报装、酒店30秒入住等“一件事”,全省已累计推出88个“一件事”。集中力量建设“鲁通码”,将全省各级各部门500多类码融合成一码,一码关联多证,群众持“一码”就可在政务办事、医疗健康、交通出行等6大类场景中免证办事。

山东出台多条措施进一步深化“优编强基”改革

山东省委编办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优编强基”改革的若干措施》,提出多项改革举措,大力推进优编强才、优编强教、优编强医、优编强镇,着力保重点、保民生、保基层、保一线。

一是在优编强才方面,支持市县创新编制管理方式,通过建立编制周转池等制度,切实加大人才引育力度。鼓励省属高校与市县按照共引、共享、共用、共赢的原则,联合引进高层次人才。用好用足全省1万名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对“一事一议”顶尖人才、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人才、博士及正高级职称等高层次人才,足额给予编制保障。协同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创新,通过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强化科研创新事业单位保障等方式,助力该省打造全国区域创新中心。

二是在优编强教方面,统筹优化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资源,推进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以县(市、区)为单位持续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协同推动优化乡村中小学布局和教师配备,服务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新完善高校机构编制管理,助推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加大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力度,支持和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在优编强医方面,调整优化公立医院布局,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力量,加大机构编制支持力度,保障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人才“县管乡用”“乡管村用”,促进人员柔性流动、双向交流。

四是在优编强镇方面,完善镇街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理顺县乡职责关系,健全完善镇街权责清单制度和职责准入制度,加大编制资源向县乡倾斜力度,持续推动资源、管理、服务向基层下沉。

广东出台“数字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

广东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数字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充分发挥数字政府“大平台、大数据、大服务、大治理、大协同”能力,推动粤港澳数据、人才、物流、资金畅通流动“要素通”;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基座通”;市场主体投资兴业“商事通”;数字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通”;社会数字化治理高效协同“治理通”;公共服务融合便利“生活通”;粤东粤西粤北加快“数字融湾”。

方案明确了三阶段建设目标:2023年,启动“数字湾区”建设,粤港澳三地建立“数字湾区”联合工作机制,并在智慧城市共建、政务服务“跨境通办”、泛公共服务与资讯聚合、数字化招商引资、数字化人才培养、数字化均衡发展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2024年,粤港澳三地通过数字化合作,在推动要素资源流通、数字产业集聚发展、新型基础设施连通、社会数字化治理等方面,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共建模式,数字化成为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推动力。2025年,基本完成“数字湾区”建设任务,实现大湾区数字化规制规则有效对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效联通,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均衡发展。

方案提出了七方面重点任务:一是以数据流动带动要素市场化,实现湾区发展“要素通”。推动数据要素合规高效、安全有序流通,建设互通的数据要素网络,建设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打造数字化人才聚集高地,推动大湾区要素市场化。二是夯实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实现湾区数字化“基座通”。建设高速泛在融合的网络基础设施,推进三地算力融合发展,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防护合作。三是以数字化赋能投资兴业,实现湾区企业“商事通”。优化市场主体经营全链条服务,强化大湾区招商服务,强化市场主体诉求响应,提升数字化通关效率。四是加快建设数字产业集聚发展新高地,带动湾区数字“产业通”。加快湾区数能产业集聚发展,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激发数字技术创新动能。五是加强三地数字化协同共治,推动湾区社会“治理通”。提升政府治理数字化水平,共建湾区智慧城市群,探索建立粤港澳“数字空间”治理新格局。六是推动政府服务衔接融合,实现湾区居民“生活通”。推动粤港澳政务服务一体化,依托“湾事通”平台提升湾区居民公共服务便捷性。七是加快粤东粤西粤北“数字融湾”,深化对内联系增加经济纵深。加快数字化均衡发展,提升湾区公共资源交易效率,强化“数字湾区”建设对区域发展辐射带动作用。

广东实施跨境电商四项重点行动助力“百千万工程”

日前,广东举办“助力‘百千万工程’跨境电商百县行”启动仪式。按照“一年开好局、两年见成效、三年全覆盖”的总体安排,系列活动在广东正式铺开,并将分阶段分步骤推进。

一是实施跨境电商“培土扶木”行动。持续举办新兴市场跨境电商交流会、跨境直播产业发展对接会等,促进跨境电商新模式发展;筹办高校跨境电商赛事和跨境电商人才培训营,强化与高校联动对接,增加行业人才供给。同时,支持在条件成熟的县(市、区)建设一批特色跨境电商产业园,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和创新发展。

二是实施县域产业“固本提质”行动。引导头部平台、卖家、独立站、MCN机构等下沉发展,促进要素在跨境电商和县域产业中跨界融合,提升服务县域产业发展的能力。组织行业协会、跨境电商企业、专家团队组建服务团组深入县(市、区)特色产业,通过提供数字化技术支持、打造数字化供应链和培养数字化人才等多种方式,帮助县域产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三是实施百县粤品“出海赋能”行动。结合各地优势产业,举办跨境电商招商会、选品会、资源对接会等系列活动,开设县域特色产业展览专区,服务县域产业抢抓新订单。加强与国际贸易组织和商会协会的合作,积极组织县域产业参加中国国际电商产业博览会等活动,推动有条件的跨境电商企业在“一带一路”合作伙伴、RCEP国家建立境外广东商品展销中心和海外仓,助力广东县域产品开拓新兴市场。

四是实施贸促系统“服务护航”行动。支持粤东西北地区跨境电商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联盟或行业协会,加强行业交流,参与研究制定跨境电商相关领域标准。加强国际经贸规则解读、交流合作、商事认证、展览展示等贸促特色服务,服务县域产业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积极发挥广东省驻境外经贸代表处和海外粤商会的职能作用,为县域产业开展国际交流搭建平台渠道。

广东出台全国首部政务服务数字化条例

11月23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广东省政务服务数字化条例》,自明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全国首部政务服务数字化条例。

《条例》明确,一是在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上,政务服务机构应当依托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进政务服务模式创新与数字技术应用融合,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以广东政务服务网为线上总门户。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者涉及国家秘密等情形外,政务服务事项应当纳入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办理。二是在办理事项上,政务服务机构推行政务服务全流程一体化在线办理,推动政务服务事项线上线下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三是在便捷群众办事上,鼓励政务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站为申请人提供预约办理、延时办理和节假日办理等便利化服务。对已实现线上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应当保留线下办事服务渠道,由申请人自主选择。申请人在线下办理业务时,政务服务机构不得强制要求申请人先到线上预约或者线上提交申请材料。四是在数据安全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政务服务数据管理机构和政务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政务服务数据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数据安全保护责任,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政务服务平台运营和数据安全。委托服务商建设、运营、维护政务服务平台的,应当监督服务商履行数据安全保护义务。

深圳推出用水报装“信用办” 打造诚信用水“深圳样本”

日前获悉,在深圳市水务局指导下,深圳环境水务集团推出用水报装“信用办”服务。通过用水报装“信用办”服务,需要用水但无法提供物业权属证明的用户,可以提供书面承诺,来替代物业权属证明。

以往,用户在办理用水报装手续时,需要准备规划许可证、宗地图、用水计划通知单等8项材料,不仅费时,还容易遗漏资料。推出用水报装“信用办”服务后,全市政工程的项目详细信息在广东政务服务网申报立项过程时已全部依规提交,系统会根据立项代码智能核实用水报装申请所需的各类证明材料,自动提交并完成相关程序。

该“信用办”服务模式的推出,进一步提升了用水报装服务便利度。在全面推行用水报装零申请、零跑腿、零材料、零投资“四零”服务基础上,深圳用水报装“信用办”服务开创了诚信用水的先河,有效解决了历史遗留建筑的用水难题。

福建出台17条措施鼓励企业入园进区集中发展

近日,福建省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并印发《关于鼓励企业入园进区的若干措施》,提出5个方面17条措施,促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发展。

一是优化园区空间布局方面,围绕构建园区发展新格局、整合提升开发区、加强小微企业园建设提出3条措施,引导对布局、环保和生产要素具有较高要求的制造业向园区集聚,形成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区域协同、错位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二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方面,围绕发展产业集群、打造特色园区提出2条措施,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支撑地位突出、带动作用大的重点产业园区。

三是完善综合配套服务方面,围绕提升设施水平、完善承载功能、加强职业教育、支持实体运营、提升政务服务提出5条措施,加快完善园区配套服务功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四是加大财金支持力度方面,围绕支持综合服务、产业用房、搬迁奖励、投产奖补和创新融资方式提出5条措施,鼓励企业入园进区。

五是加强园区用地保障方面,围绕保障产业用地、加强土地集约提出2条措施,为入园进区企业提供用地保障。措施提出,支持工业企业选择弹性年期出让、长期租赁、租让结合、先租后让等方式供应工业用地;引导现状零星工业用地向产业园区集中,原则上园区外不再新增零星工业用地。

重庆出台全国首个《紧缺型数字金融人才目录》

重庆市金融监管局联合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重庆监管局于近日印发了《重庆市紧缺型数字金融人才目录》。

该《目录》是全国首个由省级政府金融工作管理部门牵头出台的指导数字金融领域人才工作的文件,对完善紧缺型数字金融人才引入、培育、全流程闭环管理及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从人才分类、引进、培育、激励等方面提出工作举措。一是在人才分类方面,《目录》明确重庆市20类紧缺型人才的领域范围、岗位职责和紧缺程度,鼓励金融机构参照《目录》制定更加精细化的紧缺型人才岗位管理体系,增强岗位适配度。二是在人才引进方面,《目录》落实了银行、保险、证券等10家行业协会搭建人才引进“常态化+集中式”绿色通道等工作职责,提升人才聚集、向企业端输送效率。三是在人才培育方面,《目录》支持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贯通继续教育、职称评审、职业培训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内部转化“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四是在人才激励方面,《目录》要求市级行业主管部门按规定支持符合《目录》要求的人才申报“新重庆引才计划”等重点人才项目,各区县结合地方实际需求支持优先纳入区县人才计划。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安亭路126号邮编:200031电话:021-64728756

浙江省驻上海办事处  版权所有   Copyright zjszhb.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