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要讯

长三角要讯

> 长三角要讯 > 长三角每周要讯2023(34)

长三角每周要讯2023(34) 2023-10-27

 

长三角每周要讯

2023年第34期   总328期

 

浙江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          2023年1027

 

科创聚焦

上海出台多项支持政策推动高质量孵化器建设

上海将出台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操作指引 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安徽推出系列举措聚力打造“科大硅谷”知识产权保护样板区

经济热点

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出台工作清单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江苏部署五方面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建设

产业动向

上海国资国企发布268个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以开放促创新

上海临港新片区设立200亿元科创投资基金  主投“新物种企业”

上海将在三个方面继续推进5G网络建设

江苏出台元宇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6年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政策举措

上海明确九大任务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

上海出台若干措施加快提升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服务企业“走出去”能级

江苏率先立法规范政府投资工程集中建设

安徽多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加强公共领域汽车新能源化

经验交流

长三角区块链电子医疗票据互通

江苏出台促进和保护外商投资条例  建重大外商投资项目服务制度

江苏首次实施卓越技师培育计划 每年200名 跟踪培养两年

域外动态

山东将培育百家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

山东出台20条举措加力布局数字经济新赛道

山东多项措施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深圳率先印发GEP巩固提升方案探索城市生态管理现代化

深圳发布全国首个宁静城市建设规划

 

 

科创聚焦

上海出台多项支持政策推动高质量孵化器建设

上海市科委、市财政局、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日前联合印发《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建设评估管理办法(试行)》,提出多项支持政策推动高质量孵化器建设。

一是资金支持。高质量孵化器建设财政资助资金,包括启动建设经费、年度运营补贴、绩效评价后奖励等。1.启动建设经费由各区结合实际制定操作细则,支持经费原则上不高于高质量孵化器建设总投入经费的50%。2.年度运营补贴在三方合同订立后拨付第一年支持资金,市级资金支持高质量孵化器最高1000万元/家、高质量培育孵化器最高300万元/家;第二、第三年根据年度绩效考核结果和实际使用情况,分别给予高质量孵化器最高500万元/家、高质量培育孵化器最高200万元/家的支持资金。所在区按1:1比例给予经费支持。市区两级支持资金之和,原则上不高于高质量孵化器年度运营总体投入经费的50%。3.建设期满后开展综合绩效评价,其中,高质量孵化器市级奖励资金最高500万元/家、高质量培育孵化器市级奖励资金最高200万元/家。所在区按1:1给予支持。

二是人才保障。给予高质量孵化器人才引进重点机构推荐权,可优先推荐其运营团队中核心人员、在孵企业核心人员等享受落户政策。全市将高质量孵化器内符合条件的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在出入境、停居留、工作许可等方面给予便利。

三是金融联动。优先支持高质量孵化器联动政府母基金,设立早期硬科技投资种子基金;在基金注册、投资退出、出资比例、超额收益让渡等方面试点特别规定。

四是场景开放。鼓励高质量孵化器挖掘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需求,打造创新型应用场景,优先推荐纳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目录”“创新产品目录”,享受相关政策支持。

五是其他支持。高质量孵化器在用地、调规、环评等方面有需求的,优先给予支持。

上海将出台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操作指引 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10月23日,上海市科技委发布《上海市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操作指引(试行)(草案)》,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支持基础研究发展。

一是明确政策范围。企业投入基础研究享受税收政策须满足合同主体的合规性,其合作内容属于基础研究。(一)合同主体:出资方为该市注册的企业,接收方包括非营利性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和政府性自然科学基金。(二)基础研究是指通过对事物的特性、结构和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从而阐述和检验各种假设、原理和定律的活动。

二是明确责任分工。上海市科委负责基础研究合同认定登记或基础研究合同信息确认,委托上海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及相关登记处开展具体相关工作。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税务局按有关规定要求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三是明确税收政策。(一)加计扣除。对企业出资给非营利性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政府性自然科学基金用于基础研究的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按实际发生额在税前扣除,并可按100%在税前加计扣除。(二)免征企业所得税。对非营利性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接收企业、个人和其他组织机构基础研究资金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

安徽推出系列举措聚力打造“科大硅谷”知识产权保护样板区

日前安徽省政府第1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印发《关于聚力打造“科大硅谷”知识产权保护样板区的若干措施》。

一是针对“科大硅谷”创新成果多、确权需求旺的特点,该省提出打造专利审查高速路,实施专利优先审查,支持企业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马德里协定申请国际专利、商标国际注册等措施,为创新成果快速获权和企业抢占市场、降低成本赢得先机,提升核心竞争力。

针对“科大硅谷”对全链条、高效能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特点,该省提出设立“科大硅谷”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协作中心,组建“科大硅谷”知识产权律师服务团、知识产权维权工作站、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工作站、知识产权公证中心等措施,全面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切实降低权利人维权成本。

三是针对“科大硅谷”对高效益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需求特点,该省提出建立“科大硅谷”专利导航服务基地、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实施专利开放许可、优化金融保险对接服务等措施,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成效,提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能力,使纸上专利变“真金白银”。

经济热点

上海推出12条举措加强消费市场创新扩大消费

近日,上海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领导小组印发《上海市加强消费市场创新扩大消费的若干措施》,围绕着力创新供给、着力深化联动、着力加强推介、着力优化环境、着力加强政策制度保障五个方面,推出了12条政策措施。

一是在优化友好型国际消费环境方面提到,聚焦商业、文旅、机场车站等重点场景,要着力提升重点商户外卡POS机覆盖率;推动上海全市ATM机外卡支取人民币现金覆盖率达90%以上。

二是在打响全球新品首发地IP方面,营造全球新品首发、新剧首演、新展首秀新戏首映消费氛围,打造流量话题。加快引进国内外中高端品牌来沪开设首店、旗舰店,深度参与“五五购物节”“全球新品首发季”“拥抱进博首发季”“上海时装周”等新品集中发布活动,推出首店地图、首店榜单。支持互联网平台打造“新品首发网络平台”。对经认定具有影响力的首店旗舰店、新品首发平台、新品首发活动给予支持。举办环球美食节,大力吸引米其林、黑珍珠、环球美食餐厅,打造国际美食之都。

三是在提升国潮品牌影响力方面,鼓励品牌跨领域、跨虚实合作推出联名商品、打造一批上海“城市限定”“城市联名”商品,持续组织推选一批新潮个性的“上海伴手礼”“上海礼物”。认定一批引领性本土品牌、国潮原创品牌集聚地,对品牌在商圈、商业街区推出快闪店、营销推广活动、首店、旗舰店、开展IP联名等给予支持。持续推进老字号焕新,推动老品牌聚焦新消费、新客群、新渠道提升品牌价值。

四是在释放“一江一河”消费活力方面,鼓励浦江游览、苏州河游船举办新品首发、沉浸式演出;支持游船企业与“一江一河”沿线商圈商场联合推出乘游船、逛商场、看展览、品午茶、赏夜景等水岸联动消费套餐;打造10个水岸夜生活体验区,鼓励盘活利用沿岸仓库、驿站、轮渡码头等载体设施,举办新品首发、展览展示等活动,拓展水岸消费新场景。

五是在优化支持消费市场创新发展政策方面,在“上海市商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中继续安排专项资金,采用“以奖代补 ”方式,对上述各类具有市场引领性的创新业态、模式、场景及创意活动,以及对消费市场增长有突出贡献的企业适当予以支持,充分激发企业创新动能和青年消费活力。鼓励有条件的区,出台相关资金政策,实施传统商业焕新计划,支持传统商场、商业街区围绕数字化转型、境外人士支付便利化、外语指引标识、行李寄存服务、母婴儿童和无障碍环境等开展改造更新。

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出台工作清单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近日,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印发《关于深化落实省委省政府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若干政策措施的工作清单》,制定40条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的落实举措,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市场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助推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

一是提升城乡消费服务水平。加大放心消费参创单位(区域)培育力度,开展“江苏精品”认证培育,2023年计划培育600家以上省级放心消费示范单位和200个以上“江苏精品”。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活动,2023年创成1个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6个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全省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持续保持在80分以上。深入推进“满意消费长三角”提升行动,2023年底前制定出台长三角地区线下无理由退换货服务指引,省内新增线下实体店无理由退货商户8000家。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强化重点产业链技术支撑,申报立项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2023年筹备建设10个左右国家和省市场监管科技创新平台,2024年批筹建成1-2个国家质检中心、5-6个省中心。围绕“1650”产业发展体系建立检验检测技术专家团队,2024年底前在全省3-4个产业园建立“苏链检”技术专家服务工作站。

三是助力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持续优化经营主体名称登记管理,开展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试点,允许“个转企”企业依法继续保留原字号和行业特点。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培育省级区域试点4 个以上,推进南京、徐州国家区域试点工作。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2023年底前服务企业4万家次以上,解决技术难题1500个以上,2025年底前累计技术帮扶企业不少于500家。

四是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牵头建立该省不当干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行为问题整改和典型案例约谈通报制度,推动省级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扩大覆盖面,2023-2025年,每年完成5个省级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城市、10个省级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基地建设。开展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专项行动,研究制定江苏省市场监管涉企行政合规指导清单和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免罚轻罚规定3.0版,落实两书“同步送达”制度,实现信用修复全程“网上办”“不见面”。

江苏部署五方面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建设

10月23日,江苏省召开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会议,部署从五个方面以制造强省建设为统揽,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走在前、做示范。

一是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大任务”,聚焦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强化产业集群思维,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抓好强链补链延链,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传统产业要推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改造升级、更新迭代,加快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价值链高端迈进、技术工艺高峰攀登。新兴产业要供需两端协同发力,积极扩投资、促创新、拓市场,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未来产业要瞄准科技最前沿,聚焦创新研发和场景应用,抢占新赛道、厚植新优势。

二是积极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大行动”,更加注重以“网联”放大“智改数转”效应,打造数实融合强省。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工业发展,引导人工智能企业与工业企业深度协作。全方位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布局网络、算力,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加快提升“智改数转网联”服务能力,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以数字技术为重要手段,加快工业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

三是梯度培育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中小微企业“三类主体”,以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协同发展,支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整体提升。支持链主企业组建跨区域创新联合体、实施协同创新项目、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带动上下游企业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坚持扩增量、提质量,更高水平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引导企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努力成长为“单打冠军”“配套专家”。更有效率培育中小微企业,打通进阶式成长“快车道”。

四是厚植创新、改革、开放“三大动力”,为新型工业化赋能增力。科技创新重在增强工业跃升动力,加快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系、产学研用对接融合体系。深化改革重在完善工业治理体系,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扩大开放重在拓展工业发展空间,高质量“引进来”“走出去”,更加务实有效汇聚和用好全球高端创新资源。

五是建强企业家、科研人才、产业工人“三支队伍”,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理解、尊重、爱护、支持企业家,鼓励大家扎根江苏,坚守实业、办好企业、争创一流。要更大力度培育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及青年人才,支持人才向科研高峰攀登。要更加注重弘扬工匠精神,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

产业动向

上海国资国企发布268个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以开放促创新

10月26日,上海国资国企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发布会上,来自45家上海市属国资国企的268个创新应用场景对社会发布,平均场景需求金额约1700万元,推动构建数字化转型协作生态。

此次征集场景呈现四个特点与亮点:一是对外开放程度高。上海市属45家国企全员参与,上汽集团、申通地铁集团、中国太保等12家市属企业开放多于8个的场景需求。同时,开放的场景涉及种类全面,包括数字化转型的研发设计、生产运营、用户服务、经营管理、产业协同、数据治理等各个环节。超亿元场景需求共8个,千万级场景需求占比达33%,体现国资场景“应开尽开、能开尽开”。

二是城市领域覆盖全。268场景中,经济领域141个,生活领域39个,治理领域88个,对标城市数字化转型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的全覆盖。包括能源产业互联网、超大型码头全过程数字孪生产业平台、城市一网统管等场景应用需求。

三是数字技术应用新。对比2021年国企开放场景清单,此次场景清单突出了大模型、区块链技术的基础研发及创新应用。其中“大语言模型”场景需求13个、“隐私计算”场景需求22个、“基于开源技术的自主创新平台”场景需求18个,另外还包括“ESG平台”“区块链应用”“数据模型”“机器学习”“数字孪生”等创新技术的需求应用。

四是合作共赢层次深。在数字底座、隐私计算、开源技术融合平台等场景需求中,市属国企希望与优秀市场主体开展面向通用及垂直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在保险、轨交、双碳、数据安全等数字化转型场景需求中,市属国企希望与各类市场主体共建数字化转型实验室、创新中心、促进中心等。在跨境数据流通、数据产品发布、数据价值挖潜等领域,市属企业希望与各类主体推进数据资源共享流通。

未来上海将推动市属国企建立场景培育的长效机制,形成国资国企面向社会的“场景清单”,在开放共享中加快形成国企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竞争力,并集聚和推动一批掌握数字关键技术、占据数字经济前沿的优秀企业加快发展壮大,加快构建跨界融合的数字化产业生态。

上海临港新片区设立200亿元科创投资基金  主投“新物种企业”

10月24日,由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牵头,联合临港集团等共同发起出资设立的科创投资基金正式成立。

该基金将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总规模为200亿元。在国家鼓励“投早投小投科技”的大背景下,基金将重点布局上海市、临港新片区重点产业,投资处于不同成长周期的科创企业,以不断迭代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催生分布广泛、特征划分细致的“新物种企业”,突破成为驱动科技创新和经济新增长方式的重要生力军,助力推动国家、上海市以及临港新片区前沿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临港集团科创园区体系能力指数2023”同时正式对外发布。这套指数包含创新策源、产业驱动、科创服务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8个三级指标,以2020年为基期计算年度指数与增效,直观地反映了临港集团科创园区的创新发展成效。

上海将在三个方面继续推进5G网络建设

10月21日,上海市副市长陈杰在2023年中国5G发展大会上表示,下一步,上海将在三个方面继续推进5G网络建设: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建设一流的基础设施。将加快部署5G网络,加快发展万兆到户试点,到2026年成为全国网速最快、覆盖最全、时延最低的城市之一,率先迈入全球双万兆的城市行列。

二是聚焦重点产业,培育一流的应用集群。将重点集聚智能制造、无人驾驶等产业的需求,创新网络的架构运营模式,努力打造一批5G+超级应用,依托“绽放杯”、“光华杯”等遴选出来的更多优质的上海应用案例,助力行业转型发展。

三是加快整体布局,塑造一流的产业生态。将加快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标准的研制,在超高速、光纤传输、下一代光网络技术等方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引领产业的发展。

江苏出台元宇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6年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10月23日,江苏发布《江苏省元宇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行动计划》有五大特点。

一是聚焦新产业,结合当下,谋划未来。以“1650”产业体系工作方案为总纲,构建符合元宇宙产业需求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明确“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做成什么样”。注重处理好元宇宙产业链与“1650”产业体系中物联网、半导体、新一代信息通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产业集群及产业链的关系,避免重复交叉。

二是聚焦新目标,突出务实,高效实施。到2026年,元宇宙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产业生态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工业元宇宙应用水平全国领先,将江苏打造成为元宇宙产业融合创新发展高地。届时,元宇宙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速超20%。引育5家生态主导型企业,打造20家细分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和100家融合应用企业。初步形成“1+2+N”产业布局,争创1个国家级元宇宙创新应用先导区。培育不少于50个创新属性强、应用范围广、业态模式新、推广价值大的元宇宙应用示范项目。

三是聚焦新体系,推进升级,赋能工业。聚焦“1650”产业体系,以制造业智改数转为着力点,加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支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培育未来制造新形态。加快XR、数字孪生等元宇宙技术在工业关键流程深度应用,打破时空与虚实边界,实现跨越时空的远程智能协作,全息洞察的数字化管理,构建协同创新、直观高效的产品研发体系,推动生产流程再造,推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四是聚焦新问题,整合资源,协同创新。注重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强创新资源整合,瞄准元宇宙技术前沿和演进方向,推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集成创新。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围绕近眼显示、感知交互,数字孪生等元宇宙重点领域组织开展元宇宙方向协同攻关项目,前瞻布局关键技术研发。支持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元宇宙领域研发机构。鼓励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行业解决方案服务商集聚创新资源。打造应用创新孵化中心,强化新技术新产品测试验证和应用能力,提升元宇宙领域科技创新水平。

五是聚焦新赛道,优化基础,培育生态。从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培育产业生态两方面发力,不断满足江苏元宇宙产业发展需要。面向元宇宙对超高速、超低时延、全场景实时传输需求,不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面向元宇宙高并发、高吞吐、实时在线计算等特点,不断强化算力基础设施。围绕元宇宙数字身份、数字内容和数据资产安全管理需求,不断构建信任基础设施。推动元宇宙产品开发者和平台运营者加强行业自律,防范概念过度炒作,保障元宇宙产业公平健康发展。

政策举措

上海明确九大任务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

上海市政府办公厅日前发布《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到2025年,新增5个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尖科学家及其团队,建立库容百万级以上的元件库,建设服务能级覆盖长三角乃至亚太地区研发和产业发展需求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形成一批相关重大原创科研成果,进入全球创新策源技术前列;开发面向基因编辑、合成与组装、线路设计与构建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组建5个以上合成生物功能型平台,实现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转化项目,形成一批有产业应用价值的国际合作项目,培育10个以上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引领型企业;吸引5家以上企业建设区域或研发总部,新增3至5家合成生物领域企业上市,培育1至2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优势企业,建设3个左右具有特色和国内领先优势的产业基地。

行动方案明确九大重点任务。一是提升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能级。强化已有大科学装置功能,形成支撑合成生物技术发展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高效使用机制,鼓励科研机构与创新型企业充分使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网络。二是组建新型研发机构。组建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搭建研发、转化、孵化平台,开展短流程技术和商业价值验证,高效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建设工程细胞数据、基因型构建、表型测试、细胞设计等平台。三是加强基础与应用研究。依托在沪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生命起源与进化等前沿理论探索,加强DNA分子器件和DNA存储技术等前沿技术研究。推进有组织科研,推动多酶催化体系、生物与化学兼容的合成技术、微流控生物检测、发酵工艺放大与优化等共性关键技术实现根本性突破。四是组织攻关生物设计自动化工具。聚焦基因检测、生物元器件研究、蛋白质结构预测与设计、代谢分析与模拟、实验室自动化、高通量筛选等领域,开发迭代合成生物技术亟需的生物设计自动化(BDA)工具,支持建设干湿结合AI生物大模型。五是建设高能级生物铸造厂。围绕中试放大与规模化生产的关键环节,建设若干个“设计—构建—测试—学习”的高通量、自动化、开放式生物铸造厂。六是打造“一核两翼”空间。以浦东新区创新突破为核心,以金山区和宝山区制造承载为两翼,打造“一核两翼”的合成生物产业空间布局。七是推动产业项目差异化落地。对于细胞与基因治疗、核酸和蛋白等大分子类产品,推动“研发+制造+应用”全产业链布局。对于大化工、精细化工等小分子类产品,引育企业研发中心、运营总部、结算中心和上市主体,推动一批高能级生物制造项目落地。八是赋能优质企业梯队成长。加强对合成生物领域初创企业的培育扶持,鼓励创新型企业在细分领域深耕厚植,培育出一批细分领域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九是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持续强化长三角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协同,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多方联动,开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强链、补链、固链”行动。

上海出台若干措施加快提升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服务企业“走出去”能级

日前,上海市商务委、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发布《加快提升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服务企业“走出去”能级的若干措施》,到2025年底,进一步提升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服务企业“走出去”的总部机构集聚发展能力、专业服务国际竞争能力、要素资源统筹配置能力、公共服务支撑保障能力,打造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助力企业“走出去”的高能级服务高地。

《若干措施》从六方面提出15项措施。一是支持“走出去”总部集聚发展。支持各类总部企业提质升级,对总部企业新增海外营业收入给予奖励,对经认定的各类总部给予包括营运专项补贴、人才专项补贴等资金支持,对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合作业务所得,按规定适用盈亏弥补及税收饶让抵免等政策。打造长三角企业海外投资总部基地,鼓励长三角企业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设立海外投资业务板块,支持建立以长三角区域为重点,总部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基地在长三角、业务在全球的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定制“走出去”企业总部服务包,加强对企业“走出去”总部提供相关政策匹配、诉求响应、供需对接等精准服务。

二是强化专业服务配套支撑。打造虹桥专业服务机构集聚区,支持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虹桥园、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等园区建设,探索打造虹桥国际会计事务中心、虹桥国际金融税务中心等专业服务业新载体。提升专业服务机构国际化能力,支持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专业服务机构通过兼并收购、联营合作、自建等方式,加快构建国际服务市场网络,提升跨境服务能力。

三是打造国际经济组织集聚区。支持国际经济组织集聚发展,对新落户且符合一定条件的国际经济组织,给予租金、开办费、营运及人才专项补贴等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境外贸易投资促进机构、国际知名商协会等落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给予落地服务、人员出入境便利等支持。支持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专业行业协会进一步加强与境外行业协会、国际组织开展交流与合作,为“走出去”企业开展业务提供境外事务协调与市场拓展信息支持。

四是增强跨境业务要素支撑。吸引高端人才集聚,以虹桥国际商务人才港和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虹桥园为载体,加快启动实施人才吸引专项计划。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探索各类金融机构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内企业提供专项信贷额度等支持,支持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在区内落地。

五是加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优化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内“走出去”企业项目申报、政策咨询、人才发展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内建立“一站式”办事大厅,设立“走出去”服务专窗。借鉴国际成功做法和经验,探索设立由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主导、企业化运营的“虹桥海外发展中心”。用足用好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专项资金政策,支持各类企业、专业服务机构、国际经济组织落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加强风险防控与海外维权,探索建立企业海外风险应对能力评估体系,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事前能力评价报告。

六是搭建国际合作交流新平台。放大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依托国家会展中心的综合展示交易功能,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及其总部、专业组展机构、品牌展会、论坛会议及配套企业落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支持区内工业品电商服务平台与长三角制造企业开展合作,形成“平台+园区”融合发展优势,提升供应链效率。加快打造与生命健康、先进材料、时尚消费等重点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服务平台,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技术+市场”的增值服务。

江苏率先立法规范政府投资工程集中建设

《江苏省政府投资工程集中建设管理办法》将于1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个规范政府投资工程集中建设的省级政府规章立法项目。

《办法》规定,一是使用预算安排的资金进行的各类新建、扩建、改建等非经营性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适用集中建设。集中建设是由县级以上政府确定的专业单位对政府投资工程按照项目管理层级实施统一专业化管理,在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移交使用单位。二是县级以上政府确定实施单位。使用单位负责提出项目使用需求,办理项目建议书等前期相关手续;实施单位负责组织建设,落实安全生产、工程质量、工期进度、投资控制等管理责任。三是严格控制概算,项目建设资金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及时筹措并拨付到位,不得由施工单位垫资建设。项目投资非因法定事由超过概算的,可以相应扣减实施单位的集中建设管理费用等,加大概算执行力度。

安徽多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加强公共领域汽车新能源化

近日,安徽省汽车办联合该省发改委等12部门印发通知,要求加强公共领域汽车新能源化。

一是要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新增和更新的公务用车、执法执勤用车等车辆(特殊地理环境、特殊用途除外)100%使用新能源汽车。国有控股企业新增和更新公务用车,鼓励优先购置新能源汽车。

二是鼓励相关客运企业使用新能源汽车,城市建成区新增和更新的公交车辆原则上采用新能源汽车(应急车辆除外),对具备条件的公交班线进行新能源化改造,逐步实现公交班线新能源化全覆盖(应急车辆除外)。鼓励出租车实际出资方将燃油(燃气)车辆提前置换为新能源汽车。

三是鼓励相关单位采购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快递、环卫、巡检、售卖等专用作业车辆,提升运营管理效率。邮政、快递、物流行业配送车辆将逐步更新为新能源汽车,全省邮政、快递企业更新机动车辆新能源汽车占比不得低于80%。

四是鼓励运输企业将大宗货物短驳重卡以及为产业园区和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且运输半径在100公里以内的重型卡车,更新为充换电新能源汽车或氢燃料电池车;在中心城区先行开展新能源渣土车推广试点,政府投资项目带头使用新能源渣土车,引导企业新增和更新新能源渣土车。

五是加快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公交、出租、邮政、物流、市政、环卫、园林、驾考等公共领域充换电基础设施和停放场所设施建设,构建“站随车布”充换电服务体系;加大配套电力设施用地保障力度,加快公用电力廊道建设,确保充换电基础设施及时接入。

六是持续降低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使用和运营成本。比如落实延续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对充换电设施用电执行峰谷分时电价。到2030年前,对实行两部制电价的集中式充换电设施用电免收需量(容量)电费。鼓励各市对充换电基础设施场地租金实行阶段性减免,针对公共领域一定规模以上运营企业,依据其新购置、新租赁新能源汽车年度实际碳减排情况、行驶里程给予减排奖励、运营补贴、通行路权等资金、政策支持。

经验交流

长三角区块链电子医疗票据互通

10月25日,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实现区块链电子医疗票据互联互通,意味着商业保险理赔在长三角地区打通。今后,市民在长三角三省一市任何一家医院看病就诊,在申请商业保险理赔时,经本人授权,便可自动获取三省一市全部医疗电子票据,大幅度简化了理赔申请流程。互联网保险代理平台蚂蚁保是首个试点机构。

在过去,商业健康险理赔时,往往需要提交不同医疗材料及医疗票据,随着这一功能的打通,用户可以实现长三角地区跨省就医的票据免上传、免验真伪,不仅让市民提交理赔材料更方便,更让保险公司审核理赔时效更快。

蚂蚁保数据显示,跨省商保理赔场景正式接入后,预计长三角地区使用医疗票据直连的用户覆盖率将提升24%以上,用户反复补交医疗票据的比例将降低50%以上,避免了用户跨省来回跑医院,极大地便利了群众异地就医。

江苏出台促进和保护外商投资条例  建重大外商投资项目服务制度

近日,江苏省制定《江苏省促进和保护外商投资条例》,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条例》鼓励外国投资者、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江苏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以及“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要求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确保外商投资企业享受平等待遇,公平参与政府采购,平等参与标准制定、研发平台建设、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等。明确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和差别化探索,强化开发区吸引外资的功能优势,鼓励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发展,鼓励符合条件的外国投资者设立投资性公司,引导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加强内外联动促进投资等。

《条例》强化外商投资保护措施,保障外商合法权益。规定各级政府履约践诺,推动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协调衔接,建立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加强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保护。明确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提供高效便捷的纠纷解决途径,鼓励支持仲裁机构探索制度创新,提高商事仲裁国际化程度。明确提出建立重大外商投资项目服务制度,鼓励金融机构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多渠道融资。

江苏首次实施卓越技师培育计划 每年200名 跟踪培养两年

江苏省人社厅、省财政厅近日下发通知,围绕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启动实施“江苏省卓越技师”培育计划。

一是该计划分A、B类培育“江苏省卓越技师”,每年每类100名,跟踪培养2年,每年每名分别按1万元、8000元标准补助学费。人选以高级技师及以上为主,特别优秀的放宽至技师。

二是A类“江苏省卓越技师”人选包括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以及享受省级以上政府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获得江苏技能大奖荣誉人员,获得江苏省劳动模范荣誉的技师、高级技师,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的高技能人才,获得世界技能大赛金牌的选手等。将原来江苏评选的“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更名为B类“江苏省卓越技师”,评选的标准条件、申报流程和所需材料不变。

三是该省人社厅、省财政厅将根据培育对象所从事工作领域、地域分布等情况,首批选取省重点技师学院具体承训,培训采用集中培训与岗位研修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实施。各承训单位按学年拟制专项培训计划,经审定后,可以结合报名人数独立开班教学,或根据参训人员意愿插班教学。每学年结束时,该省人社厅、省财政厅将对承训单位组训情况进行考核验收,评估培育对象培训成果、验收合格人数,对考核验收不达标的承训单位将取消次年度承训资格。

域外动态

山东将培育百家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

近日,山东省发展改革委等12部门印发《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百企升级引领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该省将围绕服务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

《方案》明确,一是从今年至2025年,每年遴选一批技术先进、模式创新、发展空间巨大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通过动态管理、精准服务、全力支持,力争到2025年,培育形成100家创新发展能力突出、示范引领作用明显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

二是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的申报范围为在山东省内注册纳统,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企业正常经营3年以上,经营管理规范,信用状况良好;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业态模式先进、带动作用显著;属于科技研发、软件和信息技术、现代物流、节能环保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七大重点领域。

三是对入选的企业系列支持政策措施,包括支持入选企业积极探索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径,支持入选企业建立完善创新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落实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补助机制,鼓励入选企业大力培育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强化融资支持和生产性服务业用地保障等。

山东出台20条举措加力布局数字经济新赛道

山东省大数据局近日印发《支持推进全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6个方面推出20条举措,推动该省在数字经济发展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一是在加大“三招三引”力度方面,狠抓招商引资,大力推进精准招商和产业对接,积极引进一批具有显著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狠抓招院引所,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狠抓招才引智,实施数字强省重点人才引育工程,积极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产业创新团队,加强青年人才和海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二是在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方面,深化数据“汇治用”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数据深度开放利用,全面推进数据资源化;开展数据资产管理试点,建立健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管理机制,探索开展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有序推进数据资产化;积极推动数据要素型企业发展,谋划筹建省级数据运营交易市场主体,探索开展数据市场化交易试点,创新推进数据资本化。

三是在深化数字政府建设方面,持续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政府决策和机关运行数字化水平。迭代升级“爱山东”政务服务平台,广泛推广应用“鲁通码”,推动100个以上高频电子证照证明在各领域全面应用。推动健全数字法治体系,高标准建设“齐鲁智脑”平台和分领域大脑,加强“互联网+监管”,构建基于数字技术的社会治理智能应用体系。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机制,依托“爱山东”政务服务平台,健全精准扶持政策体系,全面优化升级“山东通”功能。

四是在加速数字社会建设方面,打造新型智慧城市产业生态体系,营造新型智慧城市共建共享社会氛围,推动智慧社区建设提标扩面,2023年底前,建成2000个以上基础型及以上的智慧社区,打造一批成长型、标杆型智慧社区;2025年底前,建成不少于5000个基础型及以上的智慧社区,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智慧化水平。

此外,该省将进一步夯实数字基础底座,支撑数字经济稳固发展。稳步推进5G网络建设,2023年底前,建成开通5G基站20万个以上,推动全省16市全部达到千兆城市标准,加快打造“千兆省”,为全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打通信息基础设施“大动脉”。同时,加快建设多元协同的算力基础设施,2023年底前,推动全省数据中心在用标准机架数达到35万个;2025年底前超过45万个,算力达到12.5EFLOPS。

山东多项措施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山东省政府日前印发《山东省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的若干措施》,推出多项措施进一步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一是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该省将加大重点领域引进外资力度,支持跨国公司和国际科技组织在山东建设国际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外资研发机构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进一步拓展吸引外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外国投资者在山东设立投资性公司、地区总部,支持各市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区域均衡发展,创新“飞地”“飞企”模式,承接产业项目梯度转移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完善外资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建立山东省稳外贸稳外资工作协调机制,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利用外资力度。

二是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该省将强化保障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参与政府采购活动,支持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标准化活动,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确保外商投资企业平等享受支持政策。

三是在加强外商投资保护,该省将通过畅通侵权举报受理渠道等手段,健全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机制;通过加强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对案件进行繁简分流等手段,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在制定各类涉外经贸政策措施时充分考虑政策必要性、可行性、合法性,依法听取外商投资企业意见,规范涉外经贸政策法规制定。

四是提高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运营便利化水平,该省将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企业外籍员工停居留政策,扎实推动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统筹优化涉外商投资企业执法检查,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服务保障。

此外,该省还将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促进方式,健全引资工作机制,便利境外投资促进工作,拓展外商投资促进渠道,持续改进利用外资评价办法,切实做到真招商、招真商。

深圳率先印发GEP巩固提升方案探索城市生态管理现代化 

近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印发《深圳市生态产品总值(GEP)巩固提升工作方案(2023-2025年)》,标志着深圳在GEP核算制度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GEP的应用工作,在全国率先围绕GEP组织开展巩固提升工作。

GEP巩固提升方案的工作目标是通过夯实生态环境基础、增强生态调节服务、优化生态物质产品、加强生态文化服务,基本建立GEP巩固提升工作机制,并逐步实施提质、开源、节流、增效和促用等措施,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GEP巩固提升方案提出4个方面巩固提升策略,主要包括:一是筑牢生态环境基础,保障生态安全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优化生态保护格局。通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通过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二是增强生态调节服务,助力应对气候变化。统筹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落实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推进红树林保育,改善生态系统质量,建设生态廊道,加强对道路、广场、社区绿地的海绵化改造,科学推进立体绿化,实施城市第六立面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优化城市生态格局。三是优化生态物质产品,推进特色资源保护利用。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紧抓农业品牌化建设,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四是加强生态文化服务,提升市民生态获得感。包括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实施山海连城计划,丰富生态文旅产品,提高自然景观品质,大力发展自然教育等。

深圳发布全国首个宁静城市建设规划

近日,《深圳市宁静城市建设规划(2023-2027年)》正式印发实施,成为全国首个宁静城市建设规划。

《规划》遵循“源头控增、消除存量、建立长效机制”的思路,全链条、系统性谋划深圳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围绕规划引导、四类噪声防治、标准体系、经济政策、监管执法、能力建设、科技支撑、沟通研判、宣传教育等12个板块,针对性地提出100项规划任务、27条重要政策和72项重点项目。

一是深化噪声源头防控,建立全流程噪声管控机制。《规划》重点关注如何实现优化规划管控和用地审批管理机制,首先是细化了通过用地规划控制噪声源头增量的实施路径,即通过《深圳经济特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优化了规划中关于噪声防治管理的顶层设计和要求;其次是通过用地审批管理机制把噪声防治要求传导到用地规划管理、建设工程及其使用的环节,全面加强城市建设过程和使用中噪声管控能力,推动形成城市降噪管理的正反馈循环;此外,在工程设计与验收、住宅声环境状况告知、降噪措施运营维护等方面严格落实噪声管理要求,提出建立“规划-环评-设计-施工-验收-运维”全流程噪声管控机制,控制新增的噪声污染源头。

二是实行分类防控,针对性解决噪声扰民问题。《规划》重点对社会生活、施工、交通和工业四大类噪声污染实行分类防控。在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方面,重点关注扰民严重、投诉量高的邻里噪声、文体活动噪声、经营活动噪声等噪声类别,通过专项巡查整治、制定管理规范、完善全过程监管、强化监管力度等方式,力争快速缓解扰民突出问题。在施工噪声污染治理方面,针对建筑施工噪声扰民严重现象,推进施工噪声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应用,加强对超时超标施工的监管,同时健全施工噪声监管管理体系;探索建立施工机械标签管理制度,对于限制使用施工机械张贴“红色标签”,对于鼓励使用张贴“绿色标签”。在交通噪声污染治理方面,通过开展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加强轨道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和深化港航船站噪声污染管控来持续降低交通噪声污染。在工业噪声过程管控方面,倡导工业企业“退城入园”措施,倡导散落在居住区的工业企业搬入远离居民区的工业园区,减少“工居”混杂现象,从源头减少工业噪声扰民;完善工业企业管理模式,制定工业噪声重点管控名录,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明确管控重点。

三是持续强化长效机制,打造宁静舒适生活环境。完善法规标准体系,打造“1+N”法规标准体系,补全缺失的相关规范、指南;通过提供噪声污染防治财政经费投入保障、制定噪声污染防治财政补贴政策、推动施工噪声扰民补偿等措施来加强经济政策对噪声改善的支持;要加强科研教育和人才培养、推动噪声污染防治队伍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推动噪治理行业蓬勃发展。推进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构建、建设声环境智慧管理平台,织密声环境监测“一张网”,进一步优化监管执法效能。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安亭路126号邮编:200031电话:021-64728756

浙江省驻上海办事处  版权所有   Copyright zjszhb.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