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要讯

长三角要讯

> 长三角要讯 > 长三角每周要讯2023(29)

长三角每周要讯2023(29) 2023-09-15

长三角每周要讯

2023年第29期   总323期

 

浙江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           2023年9月15日

目  录

科创聚焦

浦东揭榜挂帅平台探索众筹科研助力联合攻关. 3

江苏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3

经济热点

上海下半年将从两方面巩固提升工业占全市经济比重. 5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出台多项措施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 6

产业动向

上海出台新一轮老旧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 8

上海发布方案支持临港新片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9

上海三方面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11

上海明确三方面打造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新高地. 12

政策举措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出台方案进一步深化“证照联办”改革. 13

上海出台6方面22条措施加快推进综合保税区功能提升. 14

江苏落实落细一揽子保障改善民生具体举措. 16

经验交流

上海将重点做好“三个提升”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 18

上海市卫健委:取消1000平方米以下商超卫生行政许可证. 19

沪苏出台多项措施推进水域交通组织一体化. 19

域外动态

山东将从四个方面发力推动传统产业突破提升. 21

广东探索矿山修复市场化机制盘活闲置存量采矿用地. 23

深圳多举措助力基础设施REITs高质量发展. 23

深圳多措施支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市内建产业园最高补贴1亿元  25

深圳出台多项支持措施推动新材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26

重庆拟在5年内建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29

重庆出台工业企业数字化行动方案  五年内实施技改项目一万个以上  29

重庆推动实施北斗产业发展行动 三年内形成500亿级产值规模. 31

 

 

 

科创聚焦

浦东揭榜挂帅平台探索众筹科研助力联合攻关

日前,在浦东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上,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通过“众筹科研”的形式,让纺织行业产业链上下游的四家企业找到了技术解决方案,从而探索出了一套有关于产业重大共性难题的集中梳理、联合攻关的新合作模式和机制。

通过长期走访调研,长三角国创中心发现材料行业对再生复合功能纤维材料的共性需求,并组织专家、企业相关负责人研讨论证,重新梳理和提炼具体技术参数,结合发展现状,组织和筛选了四家纺织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同出资,并通过浦东揭榜挂帅平台进行榜单发布,寻求解决方案。经过多轮技术方案筛选,最终纤维所成功揭榜,将按约定开展项目研发,其研发成果将由参与企业、揭榜方共同所有。

“众筹科研”一般指通过多方筹集资金支持某个科研项目进行研发,通过众筹科研不仅能够解决研发过程中的资金需求,而且有利于研发成果的高效转化,大大提高研发效率。

江苏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日前,江苏省部署落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行动方案》,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提升产业全球竞争力为主线,以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为突破,以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一是聚焦关键技术全力推进科研攻关,将聚焦“1650”现代化产业体系和“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瞄准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和未来产业的30个重点领域方向,重点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正在组织推进89项产业前瞻技术研发项目和85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部署实施15项左右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着力实现重大突破。

二是在生态营造上,围绕产业发展配置创新要素,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政银合作”、“银区合作”、“银企合作”,加快推进“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探索国家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已探索出“低收费长赋权”“打包赋权”“先试用后转让”“多赋权促转化”“混合赋权”等有益做法。

三是在优化空间布局构建开放创新格局方面,将优化创新空间布局,坚持苏南领跑、宁苏驱动、全域协同,依托苏南自创区,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打造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轴”,把南京、苏州打造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主承载区”,统筹推进南京科创圈、苏锡常通科创圈、徐州科创圈建设,以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区、经开区以及江苏自贸试验区为主阵地打造一批区域性创新节点,形成“一带两极三圈多点”的创新布局。

经济热点

上海下半年将从两方面巩固提升工业占全市经济比重

在日前举行的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上,上海市发改委主任顾军表示,下半年该市将从两方面巩固提升工业占全市经济的比重。

一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该市将精准定制重点企业“服务包”:对“百家企业”在设立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协调解决人才引进、子女入学、融资对接、政策申请等事项;加快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高增长企业,梳理形成“独角兽”“隐形冠军”“瞪羚羊”等企业清单,制定实施专项支持举措;对“万家企业”提供普惠性服务,优化提升为企服务平台和企业服务专员制度,提升政策集成性和匹配性,完善企业诉求解决落实机制,大力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和直达快享。同时,该市将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创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民企总部集聚区;加大对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实施防范和化解中小企业账款拖欠专项行动,大力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和预期。此外,创新推出一批改革举措并提升落地实效;加快建立信用监管、数字监管、风险监管体系,制定市场主体以专用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记录证明实施方案。

二是稳住工业基本盘,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广新能源汽车、开拓重点车型市场。制定实施“工业上楼”支持政策,开展项目试点示范,将主要面向电子器械、生物医疗器械、新兴电子信息、元宇宙等领域工业化产品的新型厂房,实现中心城区特色产业园的土地集约利用。完善统筹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用好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等展会平台,持续开展招商引资推介;加快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推动君实生物等开工建设,实施大众、通用车型改造等技术改造项目。此外,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培育一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隐形冠军”。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出台多项措施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

日前,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 支持总部经济发展若干措施》,提出多项支持措施,着力打造能级高、环境优、影响大的总部经济集聚区。

一是财政政策支持。1.落户发展支持:对总部机构,提供开办等方面的资助,根据实缴注册资本,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对2023年1月1日 起,通过境外现汇、利润再投资等方式实缴注册资本并完成相关登记的总部企业给予一定政策支持。2.社会发展综合贡献奖励:综合考虑总部机构科技创新、促进就业、社会诚信和安全 生产等因素,对总部机构每年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总部机构的 核心骨干参照《临港新片区重点产业境内高端人才财政奖励实施意见》给予奖励。3.办公租赁补贴:对在临港新片区内实际经营的总部机构,根据自用办公用 房的实际租赁面积和租赁价格,给予一定补助。4.能级提升奖励:对总部机构实现性质提升的,经认定,每次能级提升可给 予一定的奖励,最高不超过600万元人民币。

二是综合配套支持。1.重点人才引进方面,符合政策条件的人才,居转户年限由7年缩短为3 年(其中新片区工作时间不低于2年)。2.出入境便利化方面,符合条件的总部机构的中国籍员工可以申办亚大经合组织商务旅行卡;经总部机构邀请、需要多次临时入境的外籍人员,可申请入境有效期不超过1年、停留期不超过180日的多次签证;总部机构邀请或聘雇的外籍人员,未持签证来华的,可以按规定申请口岸签证入境。3.生活配套保障方面,为总部机构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医疗服务保障;推荐总部机构纳入临港新片区人才公寓单位清单并予以重点保障;支持总部机构纳入临港新片区人才住房政策单位清单。

产业动向

上海出台新一轮老旧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

近日,上海制定出台新一轮老旧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的补贴:

一是老旧汽车“以旧换新”补贴。自2023年8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个人消费者报废或转让(不含变更登记)本人名下在该市注册登记的非营业性燃油小客车,并且在该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登记的汽车销售机构购买燃油小客车新车,注册使用性质为非营运的,可申请一次性2800元购车补贴。

二是新能源车置换补贴。自2022年6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个人用户报废或者转让(不含变更登记)本人名下在该市注册登记的非营业性小客车,并且在该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注册的汽车销售机构购买纯电动小客车新车,注册使用性质为非营运的,给予个人用户一次性10000元购车补贴。

个人用户报废名下的旧车,报废日期以《报废机动车回收证明》载明的交车时间为准。个人用户转让名下的旧车,转让日期以《二手车销售统一发票》载明的开票日期为准。个人用户购买新车,定购日期以汽车销售机构开具的《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载明的开票日期为准。

上海发布方案支持临港新片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9月5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发布《关于支持临港新片区深化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临港新片区服务贸易规模实现跨越式创新发展,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五年累计达2000亿元;其中,跨境数字贸易额年均增长10%。

《实施方案》,聚焦3大层面,细化18条举措。一是打造上海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临港示范区。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家(上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及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应用,推动高等级算力中心建设投用和算力交易平台设立运营。促进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探索建立数据流动管理体系和安全评估机制。推动数据要素产业发展,试点推动海外数据在新片区交易,试点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探索研究制定可信数据合规流通制度标准体系,打造全国首个数字信任试验区。推进数字贸易创新发展,开展数据监管沙盒试点,加快建设上海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临港示范区。打造“丝路电商”合作功能,支持建立跨境电商全球集散分拨中心,研究探索货物进出仓海关监管新模式。

二是深化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开展跨境金融先行先试,深化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和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强化国际航运服务能级,加快“中国洋山港”船籍港建设,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交易、航运结算、航材租赁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建设国际中转集拼服务中心,开展出口拼箱、国际中转拆拼箱等多业态同场作业试点。完善技术贸易交易体系,全面落实技术进出口合同登记备案等便利化措施,探索建立跨境技术交易结算体系。推动商文体旅外向发展,搭建国家级文化数智平台,推动文化大数据开发及应用。扩大教育医疗领域开放,鼓励高水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支持境外高水平大学在临港合作办学,鼓励医疗机构提供国际商业医疗保险直付服务。

三是打造全方位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深化与国际高水平自贸园区交流合作。培育服务贸易主体,引入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服务贸易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中小企业。培养引进服务贸易人才,鼓励国内外知名猎头公司入驻,搭建服务贸易人才数据库、管理平台,建立梯度式服务贸易人才培育体系和开放共享的人才引进体系。丰富重点空间载体,打造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新型贸易示范区和创新业态承载地,发展保税维修检测、保税研发设计、保税展示交易、保税租赁贸易等创新业态。搭建专业服务平台,鼓励研发、设计、包装、物流、分销、金融等为制造业服务的服务业发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优化服贸营商环境,构建对标国际通行规则的商事登记体系,完善与服务贸易领域创新发展相适应的包容审慎监管方式。提升资金流动便利,支持真实合规的、与外国投资者投资相关的所有转移可自由汇入、汇出且无迟延。促进人员流动自由,允许外商投资企业内部调动专家的随行配偶和家属享有与该专家相同的入境和临时停留期限。

上海三方面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9月8日,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市将着力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坚定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增强产业创新的功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竞争,坚持高端化发展的取向,打造重要的高端制造业增长极,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实施六大重点行动。聚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围绕重点产业,实施强链升级行动;围绕关键技术,实施强基筑底行动;围绕产业升级,实施数字蝶变行动;围绕节能降碳,实施绿色领跑行动;围绕引育并举,实施企业成长行动,包括高成长型企业和龙头企业怎么培育和打造;围绕产业项目,实施空间扩展行动。

三是强化保障措施。从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要素综合保障,提升国内外开放水平、加强国际产业合作,加强企业服务、实施重点企业服务包举措,加强科技金融产业三角循环、加强产业人才综合支撑等方面,强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支撑,构建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良好生态。

上海明确三方面打造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新高地

9月11日召开的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并指出,三方面打造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新高地。一是要一体化推进“建链”“强链”“延链”“补链”,持续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以及“单打冠军”,努力在健全产业体系、完整产业链条上赢得主动。二是要注重自主创新,充分发挥上海在人才、科研、配套等方面的优势,集聚各方力量开展共性技术攻关。三是要促进开放合作,加强与头部跨国公司、国际知名组织和行业协会的沟通联系,吸引更多先进机构在沪布局,发挥长三角重大技术装备协同创新发展等机制作用,进一步提升区域整体合作攻关能力。

 

政策举措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出台方案进一步深化“证照联办”改革

日前,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 进一步深化“证照联办”改革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三年主要目标,2023年,“证照联办”事项增加至88项,覆盖全部准入准营事项的新设环节。构建“一次承诺即入”制度框架,推出首批不少于5个“证照联办+市场主体身份码”应用场景。2024年,动态调整“证照联办”事项,并向变更和注销环节有序拓展。建立健全“证照联办”告知指引体系。推动“市场主体身份码”和“证照联办”的数据互通、功能互联,应用场景增加至10-15个。2025年,“证照联办”办理模式基本覆盖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推动 “市场主体身份码”应用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

方案主要提出三项重点工作。一是一次告知。一次性告知市场主体办理企业登记、从事特定许可经营项目等事项的所需条件和标准;对于能够实施告知承诺和准入准营一次承诺即入的事项,一次性书面告知申办方式及材料要求。

二是一诺生效。放宽承诺主体资质,允许投资人授权的法定代表人以拟成立市场主体名义做出承诺。一次承诺多点生效,市场主体自选“证照联办”事项后,仅需对自动生成的文书进行一次承诺,即可在不同事项、多个环节同时生效。一次承诺即获资格,对同时符合相关准入准营条件的市场主体,仅需进行一次书面承诺并提交必要材料后,即可获取市场准入和准营资格。

三是一码通行。率先推动“市场主体身份码”落地运行。加强基础数据分类别共享,为市场主体提供“一码填报”等在线服务。集成不同证照审批进度及审核意见,实现“一码跟踪”。分级分类开放查询功能,提供“一码咨询”。推动“一码直达”等功能建设,深度分析市场主体成长周期及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差异化需要,为市场主体快速匹配现行支持政策及申请条件。

上海出台6方面22条措施加快推进综合保税区功能提升

近日,上海市商务委、上海市发改委联合印发《加快推进本市综合保税区功能提升的若干措施》,提出6方面22条措施。

一是推动综合保税区错位协同发展。推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外高桥港、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依托口岸物流、信息优势,提升资源要素全球配置功能,发展先进制造业和保税存储、保税检测、保税研发、保税维修等业务。推动奉贤、松江、青浦、嘉定等综合保税区拓展加工制造新领域。推动金桥、漕河泾综合保税区拓展保税研发等创新业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上海科创中心的重要功能承载区。

二是优化综合保税区监管措施。探索进出口和保税货物在口岸监管和保税监管环节无感流转。支持空运口岸和综合保税区之间实施安检前置,允许空运出港货物在区内打板、安检,实现空运出口直通直装。对因产业升级等原因需要出区处置的自用机器、设备,探索有效处置方式。允许境内入区的不涉税、不涉证、不退税且不纳入海关统计的货物、物品,实施便捷进出区管理模式。探索优化国际中转集拼多业态同场作业、集中查验。优化跨境电商企业“一箱多票”及生产制造企业“一票多箱”货物进出区查验方式。

三是支持企业开展保税研发创新。支持符合条件的生产制造企业开展保税研发业务。简化高频低值样品进出区手续。区内企业从境外进口且在区内用于研发的有形料件、试剂、耗材及样品,免于提交许可证件。支持保税研发类企业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

四是加大综合保税区新业态扶持力度。积极争取扩大本市综合保税区保税维修产品目录。研究探索货物进出仓海关监管新模式。支持综合保税区开展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业务模式。支持区内企业开展航空航天、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再制造业务,根据企业业务流程和需求研究监管模式并推动政策落地。

五是支持综合保税区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支持综合保税区建设服务集成电路产业的物流分拨配送中心,对进口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采取布控查验新模式。综合保税区内企业进口用于研发、展示的医疗器械,不在国内销售使用的,可免证办理进口报关。推动期货保税交割、离岸贸易等业态发展,推动相关区域建设优势产品分拨中心,探索一体化展示、交易模式。

六是优化综合保税区公共服务。建立服务平台一体化管理模式。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域先行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对诚信示范企业提供便利。

江苏落实落细一揽子保障改善民生具体举措

江苏省委、省政府日前出台《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在稳定就业、社会养老、公共资源共享等方面提出一揽子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举措。

一是多措并举稳定就业。坚持“稳岗位”与“保重点”齐发力,坚持在发展中提质扩容就业岗位,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大对吸纳毕业生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支持力度,强化“谁提供岗位支持谁”的鲜明导向,并将相关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今年底,帮助企业降本减负,稳定生产经营和就业岗位。升级“苏岗贷”,支持范围扩大到稳定用工5人以上的民营企业和3人以上的个体工商户。推动稳岗扩就业政策 “免申即享”“直补快办”。

二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除实施积分落户的地方外,对于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到其他城镇居住,满足合法稳定就业或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条件的,都可以到经常居住地公安机关申请办理户口迁移登记;推动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对于实施积分落户政策的南京、苏州,在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简积分项目。同时鼓励其区分主城区、郊区、新区等区域,分类制定落户政策。

三是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鼓励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养老服务,在项目规划、土地保障、财政支持、税费减免、购买服务等方面支持民营养老服务企业发展;确保财政在护理型床位建设、机构运营补贴、养老护理人员岗位补贴、一次性入职奖励等方面对民营养老机构的相关支持政策加快落实到位。

四是有序推动公共资源开放共享。2023年停车位开放共享数量不少于地面可开放共享停车位数量的20%。该省住建部门将联合相关部门共同深入推行“共享停车”,发挥各级党政机关的示范引领作用,坚持“能开放尽量开放”的原则,制定“一场一策”具体实施方案,采取全天开放、夜间开放、特定时段开放等多种方式,为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停车服务。同时,积极拓展“共享停车”范围,鼓励商业设施、写字楼、旅游景区、体育场馆等在空闲时段向社会开放停车设施,鼓励居住社区错时向社会开放停车设施。

经验交流

上海将重点做好“三个提升”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

日前从第34届上海旅游节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上海将重点做好“三个提升”,全力打造成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

一是着力提升旅游产品吸引力。充分把握全球旅客消费需求演变趋势,以扩大来沪游客人次、延长在沪停留时间、提升在沪消费水平为目标,策划推出多层次、差异化的旅游线路产品,打造一批宜漫步、宜休憩、宜体验的都市型开放式景区。

二是着力提升城市形象标识度。加强城市形象视觉系统统一设计和整体宣推,用好国际友城、用好驻外机构、用好新媒体平台、用好重大节展赛事,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触达率和美誉度。同时,细分国际客源重点市场、新兴市场、潜在市场,加强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

三是着力提升入境服务体验感。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对接国际旅游通行规则,加强各方协同、资源集成,用好用足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等政策,优化提升通关便利化、支付便捷化等入境旅游服务措施。

上海市卫健委:取消1000平方米以下商超卫生行政许可证

近日,由上海市卫健委制定的《上海市公共场所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该市卫健委坚持加强细节管理,进一步推动打造公平透明稳定的公共卫生相关市场主体经营准入环境。一是取消四类许可,按要求或权限取消对餐饮、棋牌室与小型(1000平方米以下)书店、商场等场所的办证要求;二是精简四类材料,不再要求健康证明、听证意见、遗失声明、纸质证照等;三是完善四个环节,补充了告知承诺、自查培训、信息公示、一码管理等具体要求;四是优化四个服务,在全程网办、电子证照、许可撤销、主体资格/材料清单等方面加强指导服务。

该市卫健委将持续提升培训服务、企业自律、智慧监管能级,开展随机抽查与重点监管相结合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同时,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探索推行以数据监测、远程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接触式监管”,完善公共卫生违法行为预测预警和监控机制。

沪苏出台多项措施推进水域交通组织一体化

近日,上海海事局和江苏海事局联合发布《关于沪苏水域交通组织一体化若干措施的通告》,相关措施将于9月底正式实行,届时上海江苏之间的船舶通行效率将得到提升,船公司和货主的运输成本有望下降。

一是实施大型散货船“一程式进出港”,通过提前了解船舶航行信息,合理规划岸线泊位使用,减少船舶因靠港排队不得不去锚地等待的情况,实现进出长江江苏段大型散货船“直进直靠、直离直出”,以此提高船舶通航和码头周转效率。

二是继续实施VTS覆盖水域“一次性船位报告”,并强化试航船舶信息互通。船员每到一片水域后,无需重新报告船位信息,减少了船员的工作量,也减少了无线电高频资源的占用。同时,加强试航船舶信息流转,也能减轻行政相对人报告负担,提高试航船舶安全管理水平。

三是加强水上交通一体化管控联动,进一步完善恶劣天气预警预控和交通流一体化管控联动机制。在恶劣气象来临前,做好气象信息及时互通和管控信息实时共享;在恶劣气象发生时,协同做好船舶禁限航管控,强化锚地资源共享共用,避免船舶无序锚泊和大量积压的现象;在恶劣气象影响过后,实施联动疏港,保障水上交通安全、畅通。

域外动态

山东将从四个方面发力推动传统产业突破提升

9月13日,从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下一步,该省工信厅将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在四个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传统产业突破提升取得更大成效。

一是着力推进产业布局调整。该省工信厅将继续优化支持方式,落实钢铁、焦化、炼化产能退出转移财政资金奖补政策,根据转移(退出)产能规模,按照规定奖补标准,对涉及的市、县(区)给予综合奖补;深入落实化工产业智能化改造标杆选树财政奖补政策,对每个标杆园区和企业分别给予奖补,切实发挥标杆引领作用,打造智能化改造示范样板。

二是着力推进技改升级。深入实施工业技改提级行动,聚焦项目载体,放大政策效应,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好财政政策引导和资金撬动作用,用足用好6.5亿元省级高水平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创新实施设备奖补、技改专项贷、股权投资等政策,支持企业实施新一轮的技术改造行动。对纳入省级“技改专项贷”项目库中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按照银行最新一期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一定比例给予贴息支持。对企业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过程中,设备和配套软硬件系统的购置费用及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购置费用,按照一定比例给予支持。

三是着力推进融合赋能。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梯次培育、核心产业倍增等一系列务实行动。持续支持培育壮大数字经济,优化完善集成电路、基础软件等财政奖补政策,统筹省级专项资金,实施5G基站建设财政激励政策,支持布局一批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对综合排名前10位的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按其服务企业上云上平台收入总额的10%-30%,每个给予最高200万元奖补;对指标综合排名前五的二级节点,给予最高500万元奖补;对面向智能制造等垂直领域开展创新应用,且日均流量超过30GB的5G基站,给予每个最高5000元补贴。

四是着力推进生态打造。创新打造“点、线、面”协同发展格局,多维度做好政策保障。“点”上强企业,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线”上强链条,深化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每年选取10个左右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促进机构,每个给予最高50万元一次性奖励。“面”上强集群,开展产业集群培优培强工程,对新建成的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分别给予适当支持;支持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对综合评价结果居前10位的,省级财政分别给予最高100万元一次性奖励。

广东探索矿山修复市场化机制盘活闲置存量采矿用地

近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实施《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开展存量采矿用地复垦修复工作的通知》,明确东省内历史遗留采矿用地复垦修复将依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规定,按照“先拆后建”模式实施。

《通知》强调,一是历史遗留废弃采矿用地复垦修复应由所在市、县(区)人民政府统筹资金进行复垦修复,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开展复垦修复。各地级以上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梳理本地区内待修复历史遗留矿山图斑底数及新增采矿用地需求,加强本地区存量采矿用地复垦修复工作统筹,确保每年度采矿项目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不高于复垦修复为农用地的面积。

二是参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内调剂政策规定,历史遗留废弃采矿用地复垦修复为农用地验收合格后,通过国土变更调查、省级核定腾退的建设用地指标,可按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相关政策规定,在县域范围内挂钩建新区使用,或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

深圳多举措助力基础设施REITs高质量发展

9月14日,深圳市发改委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市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多项具体举措,进一步推动基础设施REITs高质量发展。

一是创新建立基础设施REITs后备项目库,加强对项目谋划、遴选、申报、发行、运营全过程动态服务和管理,加快推出一批权属清晰、收益稳定、特色突出的优质基础设施项目,形成“后备一批、意向一批、储备一批、存续一批”的滚动实施机制。

二是扩大基础设施REITs储备范围。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仓储物流、产业园区、能源等存量领域基础设施REITs储备规模,支持谋划消费基础设施REITs,支持已上市的基础设施REITs持续扩募。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管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领域,先行先试发行基础设施REITs。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REITs投融资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创新“REITs+”组合融资工具,通过设立Pre-REITs基金、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方式提供低成本、全周期投融资服务。

四是打造基础设施REITs交易中心,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构建更加适应基础设施REITs的发展体系,积极加强市场培育并为相关项目提供全周期、一站式服务,吸引全国各地原始权益人来深发行基础设施REITs产品,打造基础设施REITs持续发展和开放创新平台。

五是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建立基础设施REITs人才滚动培养计划,引进一批具有“产业+金融”复合背景的高层次REITs人才;鼓励在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与企业、金融机构开展多层次合作,培养一批支撑基础设施REITs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研究设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REITs产业投资基金。

深圳多措施支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市内建产业园最高补贴1亿元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近日发布《深圳市支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多项扶持举措,推动深圳现代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促进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支持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共享、技术服务等市级重大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按审定项目总投入的40%给予不超过4000万元资助;支持农作物及畜禽新品种、食品装备、精准营养与功能性食品、数字农业等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按审定项目总投入的50%给予不超过300万元资助。

二是增强人才集聚效应,支持引进现代农业与食品领域的高等院校或研究生院,鼓励项目团队带各级获奖项目落地深圳。其中,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项目团队带获奖项目落地深圳的,给予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的资助。

三是壮大市场主体,支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壮大发展,鼓励中小微企业扩大市场规模,现代农业领域500强企业在深设立总部,支持产业生态主导型农业企事业单位或机构引进其上下游企业。

四是培育农业新型业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鼓励种业企业建设育种设施设备,支持开展商业化育种,支持建立核心育种场、保种场、扩繁及制种基地,推动种业企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畜禽新品种、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登记的杂交种和常规种、植物新品种认定,加快预制菜产业发展,鼓励发展国家、省、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三农”类科普教育基地,支持设施农业建设和数字农业技术发展。支持在市内建设国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先建后补、分期补助”的方式分别给予不超1亿元、5000万元的资助,资助比例不超过审定自身投入的35%。

五是增强民生供应全链保障,支持开发建设新型农产品仓储设施以及冷链物流中转中心、集散配送中心、现代农产品交易中心、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按审定项目总投入的50%给予不超过1000万元资助;支持建设耐储蔬菜等农产品战略物资储备基地,按审定项目总投入的50%给予不超过300万元资助。

深圳出台多项支持措施推动新材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9月13日,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三部门联合印发《深圳市关于推动新材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4个方面提出20条支持举措。

一是突破重点材料领域发展瓶颈。重点支持钙钛矿材料、固态电解质、金属锂负极材料、硫化物正极材料等下一代高性能新能源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单个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3000万元。同时,支持上游材料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重点电子信息材料技术攻关清单内重点材料开展定向攻关,单个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3000万元;对面向该市新材料企业提供相关材料研发、验证和改进服务符合要求的测试验证平台建设及运营,给予最高5000万元资助;支持开展植介入治疗器械及关键原材料、组织工程材料、组织修复材料等生物医用材料研发,单个项目给予不超过3000万元资助。对开展电子化学品、高性能膜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等上游原材料研究的,给予不超过3000万元资助。

二是打造材料科技创新发展高地。支持新材料企业及研究机构围绕材料正向预测、反向设计等功能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对相关项目予以不超过1000万元资助;支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科研院所、高校、行业组织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并依托创新中心实施平台建设、技术研发、示范应用等项目,给予最高5000万元资助。

三是推动新材料集群高质量发展。围绕湿电子化学品、有机发光材料、衬底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等新材料薄弱环节,支持引进国内外领先企业、机构及团队在该市落地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给予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资助;支持聚焦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用、先进金属、高分子、绿色建材、前沿新材料等该市重点新材料领域关键瓶颈,组织实施突破主要性能指标、对产业发展起支撑作用的新材料产业链关键环节提升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资助。

同时,支持二维材料、燃料电池材料、3D打印材料、微纳米材料与器件等新型材料开展科研成果二次开发和中试放大试验,按项目总投资一定比例予以资助,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支持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先进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重点发展领域具备技术先进性的新产品开展产业化项目,按项目总投资一定比例给予资助,最高不超过1500万元。支持企业研发生产符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及该市《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的首批次新材料产品,按产品销售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资助,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四是完善材料产业配套服务体系。支持举办新材料行业的高端展会、论坛、会议等活动;单个平台或活动最高资助金额不超过300万元。支持围绕重点新材料领域组建市级中小试基地,经认定后予以最高1000万元资助。

重庆拟在5年内建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日前,《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提升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7年)(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议。《方案》提出,到2027年,该市计划建成跨域融合、上下协同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累计新增新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800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营收7000亿元。

按照《方案》,该市将重点聚焦动力电池系统、智能底盘系统、智能网联系统、电子元器件、汽车软件、轻量化零部件和热管理系统等7个类别,围绕加强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协同、加快传统零部件企业转型升级、优化渝西地区产业空间布局等10个方面“做文章”。其中,在产业空间布局方面,该市将支持中心城区持续壮大整车产销规模,重点发展汽车软件、汽车芯片等基础性产品。支持渝西八区建成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顶梁柱”,计划到2027年,该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达到4000亿元。

重庆出台工业企业数字化行动方案  五年内实施技改项目一万个以上

《重庆市工业企业以数字化为引领深化技术改造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23—2027年)》日前印发。《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到2027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和高成长性规下工业企业均至少开展1次技术改造,累计新实施技术改造投资项目1万个以上。计划5年内技改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提高到40%,促进全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提高到92,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50万元/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22年累计下降13%。

一是该市将在机械制造、冶金等多个产业领域推进数字化转型。比如,在机械制造方面,将推动整车企业传统燃油汽车产能向同产品类别新能源汽车产能切换,增建配套电驱系统等生产线,加大数控机床、机器人等应用;在冶金领域,推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基于大数据的钢铁全流程产品工艺质量管控技术、钢铁定制化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应用。

该市将提升技术改造第三方支撑服务能力,推动需求侧与供给侧双向互通、市场侧与政府侧协调联动,形成“线上+线下”的产业数字化能力中心赋能体系;深化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审批制度改革,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推进“区域评估+承诺制备案”,实现环评、能评等审批事项“立等可取”;拓展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综合效用,定期从全市科技成果中遴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开展对接活动,促进科技成果应用等。

三是该市将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纳入“八张报表”管理,通过“赛马比拼”“五色图”等方式,对各区县抓技改情况进行评比,推动提高技术改造投资增量、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等指标在各区县综合目标考核中的权重。

重庆推动实施北斗产业发展行动 三年内形成500亿级产值规模

9月9日,重庆市经信委联合该市发改委印发《重庆市加快推进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到2025年,该市将形成覆盖芯片、模块等上下游各环节的北斗产业生态,力争产业规模达5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北斗创新成果转化地、产业发展集聚区和规模化应用示范区。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该市计划在北斗产业高精度定位、融合感知、通导遥融合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先进产品;加速推进北斗系统在各行业领域的融合应用,率先在智能网联汽车、大众消费、城市治理、智慧交通、智慧农业农村等领域形成典型应用示范;引育一批行业知名企业,实现核心产值规模100亿元,关联产值规模400亿元。

按照规划,该市实施北斗产业行动计划将围绕“建设北斗产业生态、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拓展重点领域应用、营造产业发展氛围”四个方面进行。比如,在建设产业生态方面,该市将做大做优北斗硬件,加快发展北斗软件,培育壮大北斗市场主体,完善产业空间布局;在拓展重点领域应用方面,包括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在智能手机、智能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智能终端集成应用,以及将北斗与5G、物联网进行融合,建立桥梁、隧道等综合监测体系,拓展城市地下通道、城市轨道交通等定位导航应用,都将是重点建设应用场景。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安亭路126号邮编:200031电话:021-64728756

浙江省驻上海办事处  版权所有   Copyright zjszhb.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