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要讯

长三角要讯

> 长三角要讯 > 长三角每周要讯2023(8)

长三角每周要讯2023(8) 2023-03-10

长三角每周要讯

2023年第8期   总302期

 

浙江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           2023年3月10日

目  录

科创聚焦

上海提出加快推进研发产业化形成研发经济规模优势. 3

全国人大代表王学锋:立足自贸区建设打造“人才特区”. 3

安徽将从三方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5

经济热点

上海海关出台十项措施促进总部企业高质量发展. 6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加强创新型工业生态系统建设,进一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8

江苏推出十条知识产权举措促经济发展. 9

安徽2023年将从四个方面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 10

产业动向

全国人大代表建议:从三方面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11

江苏从三方面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发展动能. 12

安徽将从四方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13

 

 

政策举措

上海浦东新区国资国企将从三个方面推进十大专项行动. 14

安徽出台30条举措提信心促“回暖”. 16

安徽推出多项举措促进制造业提质降本. 17

经验交流

上海在全国率先上线“电费小程序监管平台”. 18

江苏苏州发布全国首部法治建设评价指引. 19

安徽1份信用报告代替40个部门证明. 19

域外动态

山东就业服务赋能“山东手造”产业发展. 21

广东推出多项措施促进外贸稳定增长. 22

广东海关出台5个领域18条措施全力服务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23

广东各地创新做法推动数据赋能实体经济. 25

重庆出台11条举措推进金融服务水利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27

 

 

 

 

科创聚焦

上海提出加快推进研发产业化形成研发经济规模优势

3月3日,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上海市吸引集聚企业研发机构 推进研发产业化的实施意见》并指出,一是要放大企业技术中心的作用,推动“研发制造一体化”发展,促进研发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二是要系统谋划、加快研发产业主体“布局”,壮大做强一批,积极培育一批,精准招引一批,尽快形成研发经济规模优势。三是要打通瓶颈、积极“破局”,聚焦研发环节、验证环节和产业化环节,逐项打通堵点、痛点。四是要做优服务、努力“成局”,为研发型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配套服务和解决方案,搭建产需对接平台,加快引进培育人才,并完善统计监测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王学锋:立足自贸区建设打造“人才特区”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住建厅副厅长王学锋提交了《关于立足自贸区建设加强海外人才引进的建议》。

一是深化开放创新理念,建强核心人才队伍。聚焦优势产业,围绕“卡脖子”技术领域,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原则,培育集聚战略科学家,实施境外高端和紧缺人才津贴制度,优化海外人才工作居留政策,打造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广深圳经验,探索双重聘用、联合聘用、阶段性任职等形式,引进基础学科和重大项目团队负责人,鼓励科研人员跨产业的交叉研究,放大专家团队开展持续性研发活动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和溢出效应,形成灵活的引才用才机制。

二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人才发展活力。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探索企业创新积分制,将人才的认定、评审、举荐等权力充分赋予企业和科研平台;制定自贸区高端人才目录、认定标准和程序,定期动态调整,在自贸区内就业并被认定的高端人才可享受特殊政策;完善激励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和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确保扶持政策精准有力、融资便捷高效、知识产权保护安全到位,帮助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拓展海外人才招引渠道,加快布局离岸创新中心等海外引才平台,注重在具有科技比较优势的国家开辟“人才蓝海”,聚集一批全球高端人才。

三是构建国际化生态圈,打造“人才特区”。高标准建设国际化人才社区,完善生活配套保障,促进人才的购房落户、子女入学、社会医疗保障等方面与国际衔接;持续推动外籍高端人才职业资格国际互认或简化认定手续,包括其在境外的工作经历可视同在境内的工作经历,为更多海外高端人才工作提供便利;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立常态化海外人才联系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本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国际化发展的支持力度。

安徽将从三方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从3月7日安徽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该省采取三方面举措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一是启动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建设行动。从创新条件、研发成果、创新带动等维度,研究制定省科技领军企业标准,计划2023年遴选培育10家左右科技领军企业。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参与相关场景设计,开展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塑造更多平台型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建立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库,完善上市后备企业推荐、筛选、培育等工作机制,开展“高企上市直通车”活动,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及区域股权市场挂牌。

二是启动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优先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组建省高新技术企业协会,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服务、链接创新资源。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调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批次,由原来一年2次增加为一年3次。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结果及时通报机制。各市要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批次调整要求,提前做好相关工作,切实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质量,绝不能只顾数量不顾质量。

三是启动实施规上制造业企业“两清零”行动。鼓励各地建立企业“双链融合专员”制度,遴选一批有一定科研和产学研合作能力的“双链融合专员”担任“科技总监”,帮助企业凝练技术需求,解决技术难题。实施“惠企政策送万企”活动,分批开展政策宣讲。建立倒逼机制,将企业有无研发活动、研发机构作为省级财政科技资金支持的必要条件。各市要认真做好“清零”企业摸排和情况分析, 抓紧制定常态化服务企业方案,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经济热点

上海海关出台十项措施促进总部企业高质量发展

日前,上海海关发布《上海海关促进总部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出十项具体措施。

一是提供“一站式”通关服务。统一归口受理货物申报、税收征管、查验放行等通关业务,优先提供全流程便利服务。设立一对一专属联络员,快速协调处置疑难问题。

二是实施一体化保税监管。探索实施“以总部为单元”的保税监管模式,允许总部企业统一归口办理上海关区内的加工贸易业务,在总部集团内实现保税料件、不作价设备便利流转、共享使用。

三是提供一揽子税收征管支持。对经批准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允许统一归口办理特许权使用费、特殊经济关系补税等相关业务。支持总部企业开展关税保证保险试点。

四、服务国产大飞机战略。支持总部企业开展出口自产飞机的航材包修业务,为企业全球维修提供通关便利。将航材总部企业纳入“ERP+快速审核模式”试点。深化“一司两地”监管模式。

五是促进大型邮轮建造业提级增效。支持造船总部企业按照建造国产大型邮轮的个性化需求,在政策允许框架内以加工贸易方式自主进口并装配相关配套船用物资,待整船建造完成后随船出口交付。开辟“邮轮项目”专用通道,对大批量进口设备实施“随到随检”。

六是支持保税维修业态发展升级。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支持符合条件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总部企业开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符合环保要求的保税维修业务。

七是助力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支持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建立大宗货物供应链中心。支持总部企业多元化拓展出境加工业务。对于用于转口贸易的医疗器械一线进境环节免于提供医疗器械注册(备案)证等证明。

八是保障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依托信息化平台对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开展供应链安全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探索给予相应的便利化措施。对总部企业研发用进出口材料实施风险评估、分类管理,便利相关材料进出口。探索优化进口化妆品标签整改模式。

九是开展企业信用优先培育。将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优先纳入信用培育重点企业名单,开展优先培育、优先认证,成为高级认证企业后享受AEO便利措施。

十是开设科创人才进出境“绿色通道”。为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及其进出境物品提供预约审核、线上办理、实时查询等便利服务,实施覆盖旅检、分运、邮递、快递物品和人才体检的“一体化”作业。对科创人才随身携带的进出境物品,除特殊情况外不予开箱查验。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加强创新型工业生态系统建设,进一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电气集团董事长冷伟青在谈到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时表示,应当加强创新型工业生态系统建设,并推进制造业国产替代化发展策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创新型工业生态系统建设,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可以考虑由政府或行业联盟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力量,加强工作协同,构建不同类型的行业共享资源,降低和分担创新风险,将更多的创新激活并推向市场。二是进一步推进制造业国产替代化发展策略。针对先进制造业,可以依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集中力量对关键核心材料、核心部件、核心设备、核心工艺、核心算法等一系列“卡脖子”技术开展重点攻关,真正实现供应链自主可控。针对市场化充分竞争行业,建议由市场机制驱动和企业主导“国产替代”,形成利润驱动投资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化发展。三是加快制造业的“数智化”转型进程,深化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对制造业进行全要素、全流程、全产业链改造,真正实现制造业“智改数转”。四是优化和丰富先进制造业人才库,加快构建科研院所与企业相结合的高端人才培养机制,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引进全球顶级人才,同时健全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解决当前技术工人紧缺问题。

江苏推出十条知识产权举措促经济发展

江苏省知识产权局近日印发《知识产权服务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若干措施》,明确2023年省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将投入1.85亿元,支持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加强商标品牌培育和保护、促进专利转移转化。

《若干措施》聚焦经营主体需求,从“强化知识产权专项资金支持”“畅通重点产业专利快速审批通道”“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深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实务培训”等10个方面着手,全力服务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比如,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不少于500亿元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支持;增设专利申请优先审查业务网上办理渠道,提升专利申请审查办理效率;开通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线上一网办、线下一窗办”。

安徽2023年将从四个方面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

3月7日,从安徽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3年,该省将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

一是完善综合评价体系。围绕《2023年全省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要点》及任务清单要求,持续拓展评价对象范围,分阶段完成规上工业企业和占地5亩以上规下工业企业评价。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与统计、自然资源、税务等部门对接,指导各地做好指标评价工作。选树效益标杆,发布分行业、分领域“亩均效益领跑者”名单,开展“亩均效益领跑者园区”评选工作。

二是健全差别化政策体系。全面落实财政、土地、水电气、金融等差别化政策,加强政策落实跟踪评估,推动省有关单位进一步出台完善差别化政策措施。大力推广“亩均英雄贷”,力争全年金融机构发放“亩均英雄贷”2000亿元以上。对亩均效益A、B类企业在人才职称申报、生活服务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探索推广“政聘企培”人才引育用留模式。

三是创新企业服务体系。指导“亩均论英雄”改革服务联盟,从产业研究、企业诊断、数字化改造、金融服务等方面整合资源服务改革工作。推动亩均效益评价与企业管理提升行动相结合,逐步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在省政府督查激励、财政奖补、金融、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倾斜。发挥省联席会议机制作用,运用改革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充分运用大数据平台,加强数字化管理,提升政府服务产业水平。

四是推动改革工作升级。按照边开展、边总结、边提升的工作思路,指导各地、各有关部门开展年度亩均效益评价工作,加强改革实践总结,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密切关注先进地区改革政策,吸收各地有效经验做法,适时出台我省“亩均论英雄”改革升级版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全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持续拓展评价对象范围,全面落实用地、用能、创新要素与亩均效益挂钩机制,更好发挥改革牵引作用。

产业动向

全国人大代表建议:从三方面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零束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懿艳建议,从三方面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一是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产学研”形成合力,夯实创新融合平台,丰富合作形式,完善“政府-高校-产业-金融”科研成果孵化生态链;促进产业人才与高校人才“双向流动”;设立专项基金,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就跨学科、跨领域项目开展联合攻关。

二是在相关高校加快开设智能车辆工程学院或专业,完善智能网联汽车人才专业知识结构,加大力度培养掌握交叉学科专业知识的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复合型人才,加快补充智能网联汽车行业高速发展产生的人才缺口。

三是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卡脖子”技术,加强对高校相关基础学科建设的政策扶持和基础投入,设立专项激励,支持高校在数学、物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汉语言学等基础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为关键战略领域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

江苏从三方面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发展动能

3月8日,江苏全省农业农村局长会议提出,将从三方面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发展动能。

一是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发挥该省农业科技创新优势,聚焦生产需求提升攻关精准性,聚焦企业研发提升转化积极性,聚焦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推广有效性,办好中国(南京)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二是全面提升农村改革创新动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社会化服务、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大力推广“小田并大田”等经验做法,力争在新一轮农村改革中先行探索、走在前列。三是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力推进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农业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农业本质安全水平,认真落实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21条”。

安徽将从四方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3月7日,从安徽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省将按照分行业、分区域、选龙头、树典型、重引导、强覆盖的思路,以促进制造业提质扩量降本增效为目标,加快推进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一是坚持分类推进,从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园区、行业、平台五个角度,按照五条路径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改造。二是突出示范带动,通过比选,打造省级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培育“数字领航”企业、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省级示范园区。三是强化企业主体,将数字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大数字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加快实施数字化转型项目。四是聚合社会力量,突出市场逻辑、资本力量,通过贷款贴息、融资租赁、风险补偿、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

通过以上举措,到2025年,实现全省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规模以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全覆盖,打造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60个以上,建设数字化改造区域样板60个,实施省级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300个,新增“数字领航”企业、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600个以上。

政策举措

上海浦东新区国资国企将从三个方面推进十大专项行动

3月9日,上海浦东新区国资委召开2023年国资国企工作会议,提出今年新区国资国企将从三个方面推进十大专项行动。

(一)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方面:一是立足主业长板,开展“千亿投资、千万载体专项行动”。持续加大区域开发投资力度,年度开发建设投入720亿元;加大硬核产业投资力度,年度产业投资120亿元;年度自筹资金民生保障投资160亿元。二是立足科技型企业成长规律,开展“创新生态赋能千企专项行动”。提升创新服务效能,转型升级1-2家科技产业综合投资商,整合打造1-2家科创生态服务商,推动国有创投投早投小20亿元以上,创新载体空间打造投入20亿元,累计滚动孵化企业超1000家。三是立足搭平台、建舞台,开展“投招联动产业集聚专项行动”。创新“产业+基地+基金”“基金投+返投”等招投联动模式,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实现1000万平方米以上厂房、研发等复合型的产业载体空间供给。搭建创投基金运营架构,撬动1000亿元社会资本。四是立足人民城市建设要求,开展“民生服务保障能级提升专项行动”。

(二)改革赋能方面:一是聚焦核心竞争能力建设,开展“对标一流转型提速专项行动”。对标一流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造1-2家业内标杆企业,2-3家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力争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初步转型升级为“专精特新”产业公司。二是聚焦资本市场助推企业发展功能,开展“上市公司提质专项行动”。在物业、贸易、制造、环保等优势领域加大上市公司培育力度,鼓励上市公司布局产业新赛道。三是聚焦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开展“市场化机制活力提升专项行动”。在投资、规划等方面对1-2家国有上市公司开展专项授权试点。

(三)提升运营质量方面:一是聚焦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开展“公司治理提效专项行动”。加强专门委员会建设,拓宽外部董事来源途径,开展内控测评及成本管控、负债情况专项检查。二是聚焦可持续能力建设,开展“优化配置‘四资’循环专项行动”。通过资产、资本、资源、资金良性循环的可持续运营,加快存量土地开发、存量资源盘活,服务重点区域、重要产业、重大民生。三是聚焦一流党建促一流发展,开展“党建引领强根铸魂专项行动”。打造10个左右在全市和行业中有突出影响力的党建品牌。国资系统引进储备30名以上“高精尖缺”人才,加快培养锻造100名高素质专业化企业领导人员。

安徽出台30条举措提信心促“回暖”

安徽省政府日前出台《关于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若干政策举措》,主要内容共8个方面30条。

一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主要包括深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涉企收费,切实降低用工用能成本,积极支持援企稳岗扩岗。二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主要包括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推动企业上市融资。三是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效能,主要包括支持科技创新重大平台建设,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全面开展创新创业。四是推进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主要包括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支持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和乡村产业发展,推动优势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建筑业发展,支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五是扩容升级“徽动消费”行动,主要包括促进接触性消费加快恢复,打造高品质消费载体,促进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六是实施有效投资专项行动,主要包括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建立招大引强“赛马”激励机制,加强土地要素保障,加强用能和环境要素保障,加大民间投资支持力度。七是推动外贸外经联动发展,主要包括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培育壮大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对外投资合作平稳发展。八是优化提升政务服务,主要包括建立企业诉求直达机制,推动政策兑现“免申即享”“即申即享”。

安徽推出多项举措促进制造业提质降本

近日,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促进制造业提质降本若干措施》,推出多项举措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一是组织开展产业链供应链“百场对接”活动、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鼓励推广应用国产产品等。同时,推广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无还本续贷等贷款产品和服务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助力企业提质降本,灵活确定工业用地供应方式和使用年限,强化能源保障协调,实施“卓越工程师”集聚行动,支持企业开展“共享用工”等措施解决临时性补充用工问题,做好企业员工住房保障等。

二是开展大宗商品价格监测,加快物流提速降费,支持仓储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实施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管理,进一步减免涉企收费,建立涉企收费监测基层联系点制度,持续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投标主体行为,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等。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产品创新,支持技术成果首次商业化应用,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应用,推动企业管理提升等。

经验交流

上海在全国率先上线“电费小程序监管平台”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3月9日宣布,与国网上海电力携手,在全国率先上线“电费小程序监管平台”。

一是该小程序主要面向非电网供电主体,即电网企业无法直接供电到终端用户,需由商业综合体、产业园区、写字楼等主体转供电到商户、租户等非电网直供电终端用户。根据国网电力公司的统计,该市排摸出非电网供电主体3841户,并统一建立主体清单。

二是非电网供电主体每月电费收取情况通过该监管平台记录后,平台将数据直接上报所属街镇市场监管所,并同步将信息下发至关联终端用户,保障终端用户知情权。终端用户可用手机号登录微信小程序查看电费账单,如发现电费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可发起“一键举报”。

三是该市市场监管部门将确保所有主体落实电价政策,让终端用户知晓电价政策。同时,重点聚焦不合理加价、违规加价、以用电服务费等名义向用户重复分摊收费等违法行为,一经查实,依法严惩。

江苏苏州发布全国首部法治建设评价指引

3月3日,全国首部法治建设综合评价指引《苏州市法治建设评价指引》发布,将为苏州基层强化法治建设提供工作指引,也为其他地区提供相关借鉴经验,着力解决基层法治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基层群众法治获得感和幸福感。

《指引》分为理论指引、政治方向、重点突破、实施路径、协同保障五大部分,包括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长三角区域法治协作、涉外法治建设能力等17个领域,涉及59个方面、200项具体指标,主要涵盖了推进市县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加强党领导市县法治建设制度机制的基本原则、法治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领域的重点任务和加强督办落实的协同保障机制等内容。

安徽1份信用报告代替40个部门证明

安徽省近日印发《安徽省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实施方案》,2023年起,安徽省企业在申请上市、融资、评优评先等事项中,通过“信用安徽”网站、“皖事通办”平台等免费申请获取公共信用信息报告,代替赴多部门办理法院执行、发展改革、教育、科技、经济和信息化、药品监管、税务等40个领域无违法违规证明,以“1份信用报告代替40个部门证明”。代替工作于3月底前逐步实施,4月起全面代替,实现“应替尽替”。各级政府部门依法依规逐步扩大企业信用报告适用范围,在更多事项中推广应用,同时,鼓励企业在开展市场经营活动过程中应用信用报告。

下一步,该省将从“网上办、随时办、实时办、免费办、无感办”5个方面优化提升信用报告服务,切实推进“1份信用报告代替40个部门证明”。依托省信用平台开发上线企业信用报告查询系统,通过“信用安徽”网站、“皖事通办”平台等对外提供服务,企业无需现场办理,登录上述任一网站平台即可获取信用报告,实现“网上办”;线上系统提供7×24小时不打烊信用报告服务,实现“随时办”;提升系统响应服务速度,企业完成“登录、认证、生成”3步,可在1分钟内获取信用报告,实现“实时办”;企业线上、线下获取信用报告均不限次数,不收取任何费用,实现“免费办”;省内各级政府部门在办理行政服务事项时,需核实企业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直接通过省信用平台获取相关企业信用报告,无需企业提供,实现“无感办”。

域外动态

山东就业服务赋能“山东手造”产业发展

近日,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就业服务助力“山东手造”产业发展的通知》,安排部署今年就业服务助力“山东手造”工程重点工作,四大行动13项举措助力打造“山东手造”区域公共品牌。

《通知》明确,山东将紧贴手造产业发展需求,深入实施手造企业用工保障行动、创业服务提质增效行动、手造人才队伍锻造行动、区域特色品牌创建行动四大行动,组织开展政策速递进“山东手造”非遗工坊、手造企业专场直播带岗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积极落实稳岗扩岗专项贷款政策;强化创业担保贷款支持,选拔有领军潜力的手造企业经营者参加潜力企业高端创业培训,做好创业典型跟踪服务;与手造匠人、非遗传承人等合作开展“山东手造”进技工院校活动,成立全省技工院校“山东手造”中心教研组,支持从业人员申报首席技师、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培育和发展“山东手造”特色劳务品牌,组织手造类特色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发具备本地手造特点的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和就业规模。

广东推出多项措施促进外贸稳定增长

广东近日出台《广东省促进外贸稳定增长若干措施》,重点改善8个方面公共服务,为企业提信心、扩大进出口创造有利条件,推动外贸回稳向好。

一是全面畅通贸易通道。全面恢复疫情前粤港陆路运输模式,推动新增和加密海、空货运航线,争取让企业货物出得快、进得快。

二是全方位支持企业抢订单。全力优化企业出境参展、采购商入境采购服务。首要办好第133届广交会线下展,提升成交实效。全年组织好242场“粤贸全球”境外展,展览类别涵盖广东省主要产业门类,带动“千团万企”出海拓市场。为降低企业成本,广东将对境外参展给予资助。

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今年将在2022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外贸企业信贷规模,竭力保障企业融资需求;用好“贸融易”等政银企合作平台,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和汇兑风险;全年安排1000亿美元出口信保承保规模,为企业出口保驾护航。

四是优化市场主体结构。重点培育和引进能够带来贸易增量的龙头企业,包括制造业领域自营贸易龙头企业、供应链企业、总部型企业等。

五是优化外贸产业结构。鼓励稳住电子信息、家用电器等传统优势产业,做大汽车、新能源电池、光伏等高成长新兴产业。加快布局建设大宗商品、电子元器件、飞机、汽车、农副产品、中高端消费品等六大进口基地,提升进口枢纽功能。优化进口贴息产品目录,做到应贴尽贴,促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

六是做强新业态新动能。实施“产业集群+跨境电商”试点,培育跨境电商产业园、龙头企业和海外仓,拓展全球保税维修业务,稳定市场采购贸易,鼓励企业打造出口品牌,培育集聚外贸新动能。

七是稳定加工贸易发展。用好外资大项目、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奖励等优惠政策,鼓励新增加工贸易投资。“一对一”服务好加工贸易200强企业,稳定企业生产经营。

八是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对外贸发展成效突出的地市,在资金安排方面给予倾斜,鼓励各地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服务。

广东海关出台5个领域18条措施全力服务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近日,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向广东省内海关印发《广东省内海关支持广东省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措施》,从五个领域出台18条措施全力服务广东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一是在聚焦建设世界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打造制度型开放高地方面: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粤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推动粤港有序全面恢复通关,助力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构建穗港赛马产业经济圈;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推进游艇自由行,扩大保税油供船业务规模,探索创新监管模式,服务深港口岸一体联动发展,支持打造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集聚区;支持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落实好海关总署支持横琴20条、前海18条、南沙16条措施;推动综合保税区与自贸试验区统筹创新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申建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

二是在聚焦支持制造业当家,推动外贸与产业深度融合方面:“一企一策”服务重大项目,落实“大抓项目、抓大项目”要求,更好服务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等重大项目建设;帮扶重点产业快速发展,优化监管服务支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服务“专精特新”企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支持大宗商品等六大进口基地建设,优化实施“先放后检”,提速增效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粤东西北食品加工业发展,支持扩大特色农产品、预制菜出口;加强外贸形势分析研判和监测,有效辅助省委省政府决策。

三是在聚焦服务市场主体,促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方面:优化企业管理,加大AEO企业认证培育力度,服务扩大农产品出口,加大企业集团加工贸易监管模式应用,推广“互联网+稽核查”;解决企业实际困难,深化“关长送政策上门”“关地企直通车”“问题清零”等机制,拓宽主动披露适用范围,高质量实施RCEP等优惠政策;帮助企业争取合法权益,积极响应企业应对国外技术贸易壁垒诉求;助力企业开拓市场,支持跨境电商示范省建设,培育促进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业态健康规范发展。

四是在聚焦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方面:优化进口检验检疫,加快动植物源性农食产品检疫许可审批进度,加强进境粮食、种苗跨关区监管协作,便利大宗资源产品进口;深化通关作业改革,加快建设智慧海关,对标世界银行标准,开展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查检作业改革;打造智慧口岸,加强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深化省内海关“智能审图”应用,推进“单一窗口”建设。

五是在聚焦统筹发展和安全,为高水平开放保驾护航方面:支持绿美广东建设,开展“国门绿盾”行动,严防动植物疫情传入和外来物种入侵,开展进口食品“国门守护”行动,严守进口食品安全底线;维护进出口秩序,做好口岸卫生检疫,保持海关打击走私高压态势。

广东各地创新做法推动数据赋能实体经济

3月9日,在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召开的服务实体经济制造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新闻通气会上,广州、中山等地介绍了各地市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招及创新做法。

一是广州黄埔区全国首创订制式审批服务体系。该体系以数据应用和流程再造为手段,为企业量身订制最优报批流程,并畅通政企沟通渠道,组建百人服务“军团”,高效解决企业筹建难题。此外,该体系还开发了数字化场景式审批系统,可为项目智能审查、智数审批。目前,广州市黄埔区已为40余个省市区重点项目提供了订制式审批服务,累计投资总额超过700亿元,达产产值约1200亿元,促进项目筹建提速3-6个月。

二是中山市推广电子保函,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贷款。该市全面推广应用中山市项目落地协同管理平台,推动项目落地工作全过程信息“一网共享”和工作“一网协同”,持续推动企业开办、人才服务、医疗服务、涉税业务等服务事项“湾区通办”,企业数字证书、电子印章等“湾区通用”等举措。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中山依托“粤公平”全面推广应用电子保函和全流程电子化,让企业交易成本更低更公平。

三是建立产业项目专题数据库,提升审批办件时效。该市依托涉企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全市统一产业项目专题数据库,形成产业项目“一本总账”,推动工程建设审批办件时效提速35.7%,形成了独具肇庆特色的“全肇办”服务品牌。下一步,该市将创优“全肇办”服务品牌,推动产业项目落地“提速”,并强化市、县两级代办队伍建设,为产业项目提供审批验收全链条一站式代办服务,让项目“拿地即开工”,实现快落地快投产。

重庆出台11条举措推进金融服务水利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近日,重庆市金融工作局联合重庆市水利局、重庆银保监局、重庆证监局正式发布《重庆市深入推进金融服务水利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出台11条举措引导机构加大金融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一是针对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公益性强、投资规模大、建设工期长、回收周期长等特点,《措施》提出要分类施策,引导政策性、开发性银行用好政策性金融资金,积极服务国家级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引导大型国有银行发挥资金和网点优势,加大对商业可持续水利项目的信贷投放;支持中小银行对有还款能力、切实可行的农田水利等中小型水利项目,给予积极信贷支持。

二是结合水利行业特性、项目实际,推动金融机构在水利项目贷款期限、贷款利率、还款计划、还款来源、资本金比例、担保方式等方面实行更优惠的政策,提供个性化、差异化、便捷化的金融服务。

三是鼓励市、区县两级投融资企业与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资本及其他社会资本合作,设立水利投资基金;支持各类金融主体通过并购贷款、开展资产证券化(ABS)、发行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等多种方式参与盘活存量水利资产;支持区县投融资平台通过无偿划转、协议转让、资产置换等方式,提升主体资信。

四是推动水利项目主体探索推广社会资本创新参与水利项目建设金融服务新模式。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安亭路126号邮编:200031电话:021-64728756

浙江省驻上海办事处  版权所有   Copyright zjszhb.com All Right Reserved